不管霍去病是怎么死的,但他的死是必然!

藏又秘密的石头 4周前 (03-03) 阅读数 10 #推荐

对于霍去病的死史书记载是病死,后世有人分析是死于权利斗争,但我觉得,霍去病不管是什么原因死的,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霍去病必须得死!具体原因如下:

一、汉武帝为什么重用霍去病。我认为汉武帝重用霍去病,是出于多重战略考量和个人特质的结合,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军事天才与赫赫战功。霍去病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军事奇才,他的作战风格与传统的保守战术截然不同,以闪电战、长途奔袭、精准打击闻名,极大改变了汉朝对匈奴的作战模式。17岁时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斩首2000余级,受封“冠军侯”;19岁时两次率军攻占河西走廊,歼灭匈奴主力,打通西域通道,促成河西归汉(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22岁与卫青分兵北伐,率5万骑兵奔袭2000余里,直捣匈奴王庭,斩杀匈奴左贤王部7万余人,封禅狼居胥山,成为古代武将最高荣誉象征。二是汉武帝的战略野心与破局需求。汉武帝继位时,汉朝对匈奴长期处于守势。他亟需通过军事胜利实现两大目标:扭转边疆被动局面和掌控西域经济命脉。继续一位能打破僵局、以战养战的将领,霍去病的战绩完美契合了这一需求。霍去病的胜利彻底打破匈奴对汉朝的压制,使汉朝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河西走廊的打通为丝绸之路奠基,汉朝得以控制贸易路线,削弱匈奴经济基础。霍去病的战术创新(如放弃传统辎重、以战养战)极大提升了汉军机动性,成为汉武帝战略布局的关键执行者。三是外戚集团与皇权制衡。汉武帝时期,外戚势力是巩固皇权的重要工具。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子夫(皇后)的侄子。汉武帝通过提拔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将领,既强化军权控制,又制衡朝中旧贵族势力。霍去病的年轻化(17岁领兵)与卫青的稳健形成互补,汉武帝借此构建多层次军事梯队,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同时,霍去病的性格与价值观深得汉武帝信任,他拒绝汉武帝赏赐的府邸,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言,彰显无私的报国精神。他远离朝堂斗争,专注于军事,不涉足政治纷争,减少了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他绝对的执行力获得汉武帝认可。汉武帝的军事改革(如骑兵优先、提拔寒门军官)在霍去病麾下得到高效落实。他的重用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汉武帝时代军事改革与帝国扩张的缩影,体现了战略需求、个人能力与历史机遇的完美结合。

二、霍去病死之前的汉凶局势。一是军事方面,通过卫青霍去病的多次出征匈奴,收复河朔、河套地区,漠北之战更是重创匈奴,使其势力范围不断缩小,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为汉朝开拓了北部疆域;霍去病在与匈奴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封狼居胥,大破浑邪王和休屠王等部,其军事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汉军的士气和威望,使汉朝在军事上对匈奴形成了绝对优势。二是政治方面,卫青作为外戚集团的重要人物,其权势和地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汉朝初期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了汉武帝的统治地位。同时,卫青家族的崛起也为汉朝的政治稳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三是经济方面,卫青、霍去病的军事胜利为汉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使得边境地区的百姓能够安心从事生产和生活,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打通了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成就激发了汉朝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为汉朝社会树立了尚武的榜样,激励着广大青年投身于军事事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尚武风气。

三、外戚势力空前强大,引起汉武帝的警惕。通过卫青、霍去病的多次出征匈奴胜利,大汉政权达到空前稳固,同事以皇后卫子夫为代表的外戚势力也达到空前强大。太子刘据是皇后卫子夫所生,大将军卫青更是卫子夫的弟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子夫(皇后)的外甥。政治上刘据作为太子朝堂之上拥护者众,军事上有卫青、霍去病掌控军权。说白了,只要卫子夫有吕后的野心随时可以让汉武帝驾崩,刘据无缝衔接,大汉依然是强大的大汉。汉武帝作为千古一帝,不可能没有猜疑和防备,也不可能允许第二个吕后的诞生(参考汉武帝晚年立幼帝之前赐死钩弋夫人),朝堂之上汉武帝还能暂时掌控,但是军权掌握在卫青、霍去病之手对汉武帝的威胁最大,所以汉武帝不可能没有行动,通过不多的史料分析可以看出汉武帝是有所行动的,具体从汉武帝与霍去病之间的几个细节可以看出。

四、霍去病没有通过汉武帝的多次考研。不错,汉武帝对霍去病进行了多次试探。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试探霍去病。史书记载,霍去病在少年时代就“善骑射” 。武帝很喜欢他,让他做了自己的近臣侍中。武帝还曾想亲自教授霍去病孙子、吴起的兵法,但霍去病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为由推辞。可见霍去病一直深度汉武帝喜爱和信任。在需要用人之际汉武帝力排众议,将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派往大将军卫青手下,也是对霍去病的重点培养,果然霍去病不负圣望,首次出征就获得重大胜利,被封夺冠候,可见汉武帝对其喜爱程度,在汉朝封候是很不容易的,李广一生都未封候。所以汉武帝希望霍去病能够对其一直保持绝对忠诚,霍去病取得重大军事成就是,汉武帝更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持绝对忠诚,军事上能够取代卫青,政治上能够脱离以卫子夫为首的外戚势力。但是霍去病没有通过汉武帝设置的多次考研。历史可查的有一下几次:

汉武帝下令给霍去病建造府第。皇帝亲自下令建造府第肯定有皇帝的想法,肯定不只建造府第,也是让霍去病尽快成家,和谁成家?霍去病肯定说的不算,得汉武帝说的算,这个和他成家的人肯定大有讲究,既然是汉武帝安排的肯定有汉武帝的考虑,这个人选肯定有很大的政治目的,说白了就是这个人选得政治合格,能够通过成家这件时让汉武帝更好的掌控霍去病,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此时,大汉帝国正是用人之际,霍去病也战功赫赫,汉武帝不可能对其采取其他措施。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汉武帝为了制约卫青在军中的影响力,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大权。通过这次加封可以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重视,同事霍去病应该明白汉武帝的良苦用心。但是霍去病并没有领会汉武帝的真是想法,不但没有制约卫青在军中的影响力,反而处处维护卫青,无疑让汉武帝对卫氏集团更加忌惮。

根据《史记》记载,李广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时,因为受到排挤而未能及时与单于兵相接战,愤愧自杀。元狩五年(前118年),李敢因为觉得卫青让他父亲含恨而死,便打伤卫青。注意,李敢打伤卫青是在李广死后1年后,而且还是因为李敢觉得是卫青让他父亲含恨而死,所以才打伤卫青。李敢为什么在1年后才觉得是卫青让他父亲含恨而死的?这中间肯定有阴谋,肯定有人在李敢面前挑拨,而且此时卫青权势滔天,敢在李敢面前挑拨李敢与卫青关系的肯定不是一般人,也肯定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笔者认为,用如此拙劣的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败坏卫青名声,削弱卫青在军中威望;二是李敢就是被人利用的枪,按正常情况,李敢敢去军营打伤卫青,卫青很有可能将李敢现场诛杀,如果卫青真要诛杀李敢,卫青肯定落人口舌,汉武帝刚好可以通过这件事剥夺卫青军权。也许是卫青本人光明磊落没有把李敢当回事,也许是卫青已经看清了此次事件的阴谋,没有声张,打算冷处理这件事。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得知后,却在甘泉宫狩猎上暗箭将李敢射杀。霍去病如何知道此事?就算知道了为什么要在甘泉宫狩猎上暗箭将李敢射杀?这中间肯定有人在霍去病面前煽风点火,而且肯定是在狩猎期间告知霍去病的,否则按照霍去病的性格,肯定不会等到狩猎的时候才杀死李敢。霍去病杀死李敢后,汉武帝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包庇了霍去病的罪责,并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可见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但是通过这件事,汉武帝对霍去病肯定有其他看法,同时更加忌惮也卫子夫为首的外戚集团。同时汉武帝已经开始怀疑霍去病的忠心,李敢只是因为误会打伤了卫青,卫青自己都没有说什么,你霍去病却为卫青出头杀死李敢,要知道李敢此时已经是关内候,如果不是汉武帝包庇,霍去病也是其罪当诛。你霍去病是效忠卫青还是效忠皇帝?如果卫青造反,你霍去病是勤王还是帮凶?所以通过此事,霍去病必须得死!至于霍去病是怎么死的不重要,总之他必须的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藏又秘密的石头

藏又秘密的石头

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