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国谈了两小时,欧盟一无所获,转身又来对华示好,想达成协议
4月14日,在与美国两小时的闭门会谈中,欧盟官员反复强调欧美互免工业品关税的提议,但美方始终未给出明确回应。这场被欧盟寄予厚望的谈判,最终沦为一场“聋子间的对话”。美国对欧盟商品加征20%关税的政策仍在持续,而欧盟提出的液化天然气采购承诺、汽车关税豁免等妥协方案,均未得到美方实质性回应。更令欧盟沮丧的是,特朗普政府一边要求欧盟“购买更多美国能源”,一边却在半导体、药品等领域启动“232条款调查”,将贸易问题政治化的意图昭然若揭。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美方不仅拒绝取消大部分关税,甚至暗示“即便谈判成功,仍将保留一定程度的贸易限制”。
这种“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谈判策略,让欧盟官员感到“难以区分政策意图与谈判策略”。就在与美国谈判陷入僵局的第二天,欧盟的外交重心突然转向东方。4月1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推迟对价值210亿欧元美国商品的报复性关税,并启动与中国的电动汽车关税替代方案谈判。
这一戏剧性转折,被外界视为欧盟在“美国压力”与“中国机遇”之间的战略抉择。事实上,这种转向早有端倪。4月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后,第一时间与中方通话,双方就维护多边贸易秩序达成共识。随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公开呼吁欧盟改变对华立场;中欧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重启,双方同意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反补贴税。这些举措背后,是欧盟对自身利益的重新考量。“如果现在不把我们的市场作为与中国打交道的筹码,那我们就是傻瓜。”一名欧洲官员的直言,道出了欧盟的务实逻辑。
欧盟对华示好的背后,是全球贸易格局的剧烈震荡。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仅冲击了中欧,也打散了美国的盟友体系。正如基辛格所言,“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在这种背景下,中欧合作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电动汽车领域的突破成为双方合作的典型案例。经过多轮磋商,中欧同意以“动态最低价格”(3.5万至4万欧元)替代原有高额关税。
能源与数字贸易则是另一大合作亮点。浙江海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近日完成全国港口首单欧盟碳配额交易,通过采购3000吨碳排放权配额,为航运企业提供“绿色燃料+碳配额”的全链条服务。同时,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保持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有效期三年。这一举措不仅便利了中欧贸易和投资,也为全球金融稳定提供了支撑。
面对欧盟的示好,中国展现出既坚定又灵活的态度。在电动汽车谈判中,中方提出“价格承诺”替代方案,既维护了企业利益,又展现了合作诚意。针对欧盟的“非关税壁垒”,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愿与欧方探讨技术标准互认,同时要求欧盟摒弃“泛安全化”解读。更具深意的是,中方在外交层面释放出明确信号。
4月16日,前驻法大使卢沙野被任命为中国政府欧洲事务代表。这位曾因直言不讳批评欧洲而引发争议的外交官,此次履新被外界解读为“解铃还须系铃人”——中方希望欧盟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以务实态度推动合作。中欧双方若能将共同挑战转化为可持续动力,不仅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更将为多极化世界提供“第三种选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