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胖都来”被指碰瓷“胖东来”:一字之差背后的商标暗战。
5月1日,浙江一家名为“胖都来”的商场高调开业,却在短短24小时内卷入舆论漩涡。网友惊呼:“这名字是‘胖东来’的亲兄弟吗?”更戏剧性的是,河南零售巨头胖东来火速反击,直接甩出律师函,并投诉至监管部门。这场看似“一字之差”的命名纠纷,背后究竟是巧合还是精心策划的“搭便车”?消费者权益是否会因名字混淆而受损?一场关乎商标权、商业道德与法律底线的暗战,正悄然拉开帷幕……
5月1日,“胖都来”在浙江某市开业,宣传海报中“胖都来”三个字与胖东来的经典LOGO配色、字体高度相似,迅速被网友截图对比。社交媒体上,#胖都来碰瓷胖东来#话题阅读量破亿,网友调侃:“下次是不是还有胖南来、胖北来?”“这操作,李逵和李鬼都分不清了!”面对质疑,“胖都来”负责人称:‘都’取自创始人姓氏,名字只是符号,我们更重视品质。”但网友并不买账:“创始人姓都?全国姓都的不到1万人,这也太巧了!”
胖东来在事件当天即通过官方账号回应:“已取证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律师函同步寄出。”次日,胖东来公布4月销售额17.49亿、年度累计破80亿的业绩,侧面印证品牌影响力。许昌市民自发在胖东来门店前举牌支持:“别欺负老实人!我们只认胖东来!”
“东”与“都”在方言中发音接近(如河南话中“东”读若“dōng”,“都”为“dū”),且两字均为左右结构,视觉混淆风险高。胖东来深耕零售业28年,其名称已被最高法院认定为“驰名商标”,跨类保护范围更广。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未经许可使用近似商标导致混淆即构成侵权。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禁止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标识。
若“胖都来”后续在服务细节(如无理由退换货、员工福利)上复制胖东来模式,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景贺律师:“商业模式可借鉴,但标识、装潢等具显著性的元素受法律保护,恶意模仿可能构成整体侵权。”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此案或成‘商标碰瓷’典型,判决将影响未来商业命名风向。”
当“胖都来”与“胖东来”的对决从商场蔓延至法庭,这已不仅是两个品牌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商业道德、知识产权保护与消费者权益的全民启蒙。名字可以模仿,服务可以学习,但唯有对创新的敬畏、对规则的尊重,才能让企业行稳致远。正如网友所言:“你可以抄走别人的名字,但抄不走别人28年攒下的口碑。”这场“一字之差”的战争,终将在中国商业史上写下深刻一笔——捷径的尽头,或许是悬崖;而创新的路上,永远有蓝海。
互动话题:
你支持胖东来维权吗?如果你是消费者,会因为名字相似而认错品牌吗?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