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我在现场|全国政协委员杨洋:为“无声群体”传递心声
“我在现场”,是记录,更是见证。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残疾人杂志记者来到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会场,用文字和画面,“零距离”记录下一个个触动人心的瞬间,见证关乎残疾人民生的一个个温暖时刻。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杨洋依然将目光聚焦在听障群体权益保障方面。她所关注的领域从出行便利到权益维护,从政务服务到文化共享……在这背后透露出的,是她对残疾人民生改善的期待,同时也折射出她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初心。
“听障群体面临的障碍,往往藏在生活的细节里。”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参会之前,杨洋都会针对听障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从北京到广州,从公共交通枢纽、服务热线,再到学校考场、劳动仲裁机构,对杨洋来说,只有深入听障群体当中,才能看清问题、找准解法。
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有2054万听力言语残疾人,而根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听障人群达2.06亿,其中中度以上听力障碍6720万,60岁以上老年听障群体达1.13亿。这部分人群在公共交通出行时高度依赖视觉信息获取相关服务。
“大家可能不知道原先听障群体要怎么坐公交,我们要把经过的每一站都在心里默默记住,每次都要默数,还剩下几站,很容易出现出现坐过站或提前下的情况。”杨洋这样告诉记者。虽然在手机导航和公交电子屏幕出现后,这种情况有了好转,但通过几年来对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调研,杨洋依然发现了听障人士普遍存在的焦虑:全国76%的城市公交车辆将显示屏主要面积用于商业广告投放,到站提示仅以滚动小字呈现,字体大小、颜色对比度、信息停留时长等缺乏统一规范。有的显示屏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一直黑屏,不能发挥信息提示作用。
“这些年,我和很多听障朋友志愿者,以及一些信息无障碍听障督导员亲身体验了公交地铁上的电子信息服务情况。”在走访中,杨洋发现约有32%的受访听障人士反映曾因未及时获取到站信息导致坐过站,在老年听障群体中该比例达41%。
其实不仅是乘坐公交,在日常生活中,听障群体对于同步字幕等提示信息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在前年的全国两会上,杨洋曾就在司法系统为听障群体提供字幕等无障碍支持提交了一个提案,并获得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支持和及时反馈。今年,她的目光又聚焦在劳动仲裁领域。在调研中,杨洋发现在劳动仲裁时,信息无障碍设施的缺失也让听障群体维权时面临重重困难。例如,当听障人士申请劳动仲裁时,由于仲裁机构没有配备同步字幕及语音转文字设备,会导致听障人士在进行案件陈述、证据质证等关键环节时,难以实现有效沟通。
而在教育领域,杨洋发现,由于无障碍服务的不足,让听障考生在参加考试时会面临诸多无奈,如因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具被误认为作弊设备,不让佩戴进场考试,同时会因反复交涉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在日常校园里,听障学生也更容易受到侵害。
正是调研中发现的这一个个痛点,让杨洋在反复思考,如何能够从制度、技术、服务等不同的维度切入,最终实现帮助听障群体“破障”的目的。
“要解决公交、地铁报站信息可视性不足问题,可以对相关技术规范进一步明确,”杨洋表示,“如确定动态电子屏公共服务信息的最小展示面积,单条信息的最短停留时长、到站提示字体高度等。”
针对劳动仲裁中的交流困境,她认为,可以将语音转文字系统纳入仲裁机构信息化建设,并建立“一案一策”沟通方案,根据不同的精准需求匹配手语翻译、实时字幕等支持。
“而像听障群体在考试时面对的无障碍服务缺失等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在各类社会考试报名平台公示无障碍申请流程、受理机构及材料清单,监考人员上岗前须通过助听设备识别、无障碍沟通等标准化考核。为防止听障学生或其他弱势学生在校园中受到侵害,可建立专门的反霸凌专线,全面完善校园霸凌防控体系。”杨洋告诉记者。
“调研中,我也发现,听障人士在寻求政务服务或视听文化信息时也面临一些不便。“杨洋说,“像12345服务热线,虽然在北京、上海、河北等地已经有针对听障群体的文字、手语视频等沟通途径,但是从全国来看,文字及手语服务的覆盖率还不足,部分听障手语朋友依然会遇到‘热线打不通、诉求说不清’的困境。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制作实时可关闭字幕已没有技术障碍,应当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推广可关闭字幕技术,帮助听障群体进一步消除‘信息鸿沟’。”杨洋表示。
在采访中,杨洋和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调研的原因,她经常会和健听同事一起出差,在机场、火车站等环境特别嘈杂的场合,佩戴助听辅具的她发现,不仅语音转文字APP无法识别广播的语音播报,听力没有问题的同事也同样没听清。“同步字幕不仅会使听障人群受益,也会惠及所有人。它是听障群体回归有声世界的‘坡道’,是听障群体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平等权利。”
由此可见,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的保障。对于杨洋来说,通过将制度建设与技术革新结合在一起,是可以为听障群体带来更多福祉的。作为一位多年来关注听障群体权益的政协委员,她正用一份份带着温度的建议,把“无声群体”的心声传递出去。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记者:杨乐
编辑:艾伯宁
审核:张雪飞、张競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