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倒挂,不是激励居民消费,而是伤害居民预期

谭浩俊 21小时前 阅读数 5 #推荐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发布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3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3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249%,6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449%,1年期平均利率为1.566%,2年期平均利率为1.666%,3年期平均利率为2.042%,5年期平均利率为1.883%,3年和5年的存款利率倒挂、剪刀差进一步加大。而从大额存单来看,3年期平均利率为2.197%,5年期平均利率为2.038%,也出现倒挂和剪刀差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银行为了应对居民储蓄愿望较强、特别是长期存款意愿很强,银行为了控制和把握成本采取的一种对策措施,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居民多消费,或者更多短期存款。

站在银行自身利益考虑,或许没有太大的错。但是,作为一项金融手段,如果只是考虑银行自身利益,而不从大局出发,不考虑长远利益,也是值得推敲的。因为,过度遏制居民长期储蓄的愿望,会伤害到居民预期,让居民对未来的信心越来越弱。

要知道,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他们有储蓄的愿望、存钱的意识,但没有金融的知识、投资的能力。尤其在目前楼市低迷、股市风险大、投资无渠道的情况下,只有银行才是他们最信任的理财载体。如果把这条路也堵死了,在他们的心里,就会对未来产生严重的不信任,对未来的经济前景、发展信心等产生疑虑,甚至会更加执着于存钱,以此来为未来存上一份放心,给未来生活增加一道砝码。

中国的居民,不是美国的居民。美国居民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借钱也要活在当下,要让今天的生活过得更舒服。所谓美国的老太太贷款买房,一辈子住好房,中国老太太一生赚钱买房,到老才买得起一套房,有的甚至到死也没能买得起房。这不是中国老太太没有美国老太太会生活,而是两国的文化差异、观念差异、理念差异,没有对错,只有需要。因为,中国的老太太除了自己想买房,更想给孩子留下一套房。中国人除了要过好当下,还要考虑如何让未来过得更好,让家人过得更好。

也正因为如此,指望降息、降低利率、利率倒挂、利率剪刀差,就让广大居民花钱,完全是一厢情愿,是想当然。哪怕现在把利率降到零,广大居民仍然会把钱存放在银行。因为,他们会更担心未来,更没有良好的预期。为什么房价大涨时,购房人多,房价下跌了,反而没人买房了,也是这个道理。不懂得这个道理,只知道盲目降息、盲目采取利率倒挂手段,只会适得其反,会让广大居民更加注重储蓄。

所以,面对银行出现的利率倒挂和剪刀差,我们只能说,银行太不了解居民了,管理层也太会想当然了。我们认为,不仅银行不能有利率倒挂现象,也不能有剪刀差,而且不能再降息了,不能再为了所谓的企业利益去伤害居民利益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并不在银行利率上,而在利率之外。开发商、城市融资平台、地方政府等,他们的融资成本,也不在银行贷款利率上,而是非银行融资方面,在于银行的加价上。只想着从居民存款上克扣利益满足银行、企业和政府的需要,而不在银行、企业和政府身上做文章,节约开支,节省管理费,降低高管薪酬,会让利益阶层矛盾加剧,会让居民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里,我们要大声疾呼,不要继续降息,不要再降低居民存款利率,尤其不能遏制居民长期储蓄的愿望。为了居民预期的增强,应当加息,应当提高居民存款利率,特别是长期存款,应当给予较高利率。这样,居民反而会放心消费。政策必须了解居民,而不是只让居民适应政策。政策的制定与居民的认知,必须良性互动,而不是单向运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谭浩俊

谭浩俊

著名财经评论员,媒体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