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这5个超凡待遇,即便被顺治剥夺,整个清朝也无王爷能及
说起清朝的开国历史,多尔衮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多尔衮在清朝的创立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要是聊起清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那多尔衮的故事肯定得提一提。他在那个时期的影响力,真的是不容小觑。所以,说清朝的建立,多尔衮绝对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顺治帝虽然是清朝打进关里的头一位皇上,可他那时候才7岁大,哪里明白治理国家的那些复杂事儿。清朝能顺利进关,其实都是靠摄政王多尔衮一个人在背后掌控大局。
说实话,多尔衮那会儿算是清朝背后真正的老大。要是他能当上皇帝,那庙号里肯定得有个“祖”字,这没得说。
尽管多尔衮立下赫赫战功,名声在外,但在他生前,终究只是一位王爷。清朝最终给他的正式评价,也只是“睿亲王”这个封号。
多尔衮虽然是王爷,但他的地位绝非其他王爷能及。他这辈子享有的5项特权,在整个清朝,其他亲王都望尘莫及。
这些特别的优待,可不仅仅是众人所知的“皇父摄政王”这个头衔那么简单。
【01、皇父摄政王】
说起多尔衮享受的特别关照,那就得提提他“皇父摄政王”这个头衔了。多尔衮因为有着“皇父摄政王”的称号,所以他得到的优待那是少不了的。
不过,很少有人晓得,顺治帝刚坐上皇位那会儿,多尔衮不光不是清朝唯一的掌权大臣,而且连头号的掌权大臣都算不上。
清太宗皇太极走得很匆忙,没来得及选好接班人。这时,他的大儿子豪格和亲弟弟多尔衮,为了皇位开始了一场大战。
多尔衮眼看就要败下阵来,但他脑子一转,有了个主意:豪格那帮人坚持的,不就是皇位得传给皇太极的儿子嘛,而皇太极的儿子又不止一个。
他就想了个办法,说让皇太极的小儿子,才6岁的福临来当皇帝,他自己呢,做个摄政王就挺高兴的。
为了得到更多人的站边,他特意去邀请了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镶蓝旗老大、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参与朝政大事,还主动把济尔哈朗的位置摆在了自己前头。
6岁的福临就这么坐上了皇位,成了大家口中的顺治皇帝。同时呢,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个人都被封为了摄政王,多尔衮叫“摄政睿亲王”,济尔哈朗则是“摄政郑亲王”。
跟多尔衮一同掌权的济尔哈朗,其实并非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亲生儿子,只是他的侄子罢了。这家伙是多尔衮的堂哥。
济尔哈朗摄政不过才半年光景,就看出来多尔衮是个心怀大志的人。他很会保护自己,不想等多尔衮找上门来,所以赶紧宣布,以后所有的事情都先跟多尔衮说,他自己就不多插手了。
清朝打进关内时,那场关键的山海关大战,其实全是多尔衮在指挥。济尔哈朗呢,他乐意待在后方,不去跟多尔衮抢风头。
所以,当清朝把都城正式搬到北京后,多尔衮就被赐予了“叔父摄政王”的头衔,后来这头衔还升级成了“皇叔父摄政王”,显得更尊贵。反观济尔哈朗,他只得到了个“信义辅政叔王”的称号,明显比多尔衮低了一等。
到了顺治五年的那会儿,多尔衮的权力又涨了一大截。
那时候,济尔哈朗已经被多尔衮找机会剥夺了辅政叔王的头衔,降成了普通王爷。皇太极众多儿子里,那个立下赫赫战功的长子豪格,也被多尔衮寻了个由头给关起来,最后死了。还有爱新觉罗家的老大,被称为清朝第一亲王的礼亲王代善,也因为生病去世了。
在皇宫和皇族里面,多尔衮已经成了无人能敌的存在。
礼亲王代善离世后,多尔衮立刻动手,将他原先的“皇叔父摄政王”头衔给换了,改成了“皇父摄政王”。
有专家研究历史时发现,“皇父摄政王”这个词在满文里是这样写的:Doro be aliha Han i ama wang。这里面,“皇父”对应的就是Han i ama这部分。
不过,在满语里,皇上真正管自己老爸叫的是“Han ama”。
换句话说,多尔衮在清朝初期对那些代表身份的满文封号特别上心,但他没有直接大胆地称自己是皇帝的老爸,而是选了个含糊不清的叫法。等到把这些封号翻译成汉语时,他才不顾皇帝的颜面,用了“皇父”这个词。
想想清初那会儿,宗室大佬们汉语说得都不咋样,多尔衮这封号玩得挺溜,就像是搞了个“双面把戏”。满语那头,他随便整个称号哄哄宗室;汉语这边,他翻译的封号却像是给自己过了把当皇帝老子的瘾。
但话说回来,在整个清朝历史里,除了多尔衮,还真没哪个王爷胆敢自称“皇父摄政王”,他是独一份。
哪怕是清朝末年的实际掌权者载沣,他身为皇帝溥仪的亲爹,说是真正的“皇上老子”,却也从来没用过这样的头衔。
多尔衮在清朝里头,身份特别,是唯一的皇父摄政王,这点非常惹眼,算是他享有的大特权。
【02、手握三旗】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基石。清朝刚开始那会儿,八旗的头头们地位高得不得了,权力大得能跟皇帝分一杯羹。
打从八旗制度建立起来,就连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也都只掌管了两旗。可多尔衮呢,他厉害得很,曾经一度掌控了三旗。
多尔衮起初那会儿,连当个旗主的机会都没有。努尔哈赤一走,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就接手了正白旗,做了旗主,而他亲哥呢,则成了镶白旗的老大。多尔衮呢,就在镶白旗里头,当个不起眼的小头目。
不过,清太宗皇太极心里头对掌握着两白旗的多尔衮三兄弟挺防备的,生怕他们联起手来,对自己的位子构成威胁。
他主要是想拆散那三兄弟,毕竟他们都是同一个妈生的。另外,多尔衮确实是这三个人里面最能干的。所以,他就找了个借口,说阿济格私自给多铎找了老婆,然后就把阿济格的旗主位置给撤了,转手就让多尔衮当上了镶白旗的旗主。
不过这时候的多尔衮,他手上的牛录数量跟阿济格是持平的。他真正能说了算的,也就半个镶白旗的地盘。
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找了个茬儿,说多铎想抢大学士范文程的老婆,然后就动手了,把多铎手下的15个牛录给夺了过来。他还把阿济格从多铎领导的正白旗里给踢了出去,接着又跟多铎换了个旗的颜色。
多尔衮这时才算真正当上了一旗的老大,他把自己原来的旗给换了,换成了比镶白旗还要靠前的正白旗。
接下来的五年时光,多尔衮当上了正白旗的老大,而他亲弟弟多铎呢,则是镶白旗的头儿。这俩亲兄弟把两白旗抓得紧紧的,不过他们也没去搅乱八旗之间的那个平衡状态。
到了顺治五年的那会儿,皇太极的头一个孩子,也就是顺治皇上的亲大哥,正蓝旗的老大豪格,他在对付完张献忠以后,凯旋而归。
多尔衮找了个理由,说豪格夸大自己的战功,还用了有罪的人的弟弟,就把豪格关了起来,最后豪格就这么死了。
按照八旗的老规矩,豪格一走,他儿子理应接手旗主的位置。就算这孩子年纪还小,那也得让他兄弟来管正蓝旗的事儿。
多尔衮凭借着自己是摄政王的地位,以及那时无人能及的权势,硬是把正蓝旗划归到了自己的名下。
顺治六年那会儿,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因为得了天花没了。多尔衮呢,他没按老规矩来,没让多铎的儿子多尼当上镶白旗的头儿,反而是自己把镶白旗给管了起来。
现在的多尔衮,一个人就掌控了三旗的力量,算是走上了权力的最顶端,完全搅乱了八旗之间的均衡状态。
当然,多尔衮虽然掌控着三旗的兵力,但这可不代表他就是那三旗的老大。
顺治七年那会儿,多尔衮的正妻巴特玛走了。多尔衮给她办了个挺大场面的葬礼,还给她起了个谥号,叫“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听着挺有分量的。他还特别下令,让两白旗里牛录章京那些大臣们都穿上白衣服哀悼,别的六旗大臣呢,就不用穿那么隆重了,把帽子上的缨子摘了就行。
这说明,多尔衮在那个时候,他的身份仅仅是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头儿。他虽然一直空着正蓝旗旗主的位置没让别人当,自己也把正蓝旗管了起来,但他可没直接说自己就是正蓝旗的旗主。
多尔衮走了以后,他身边的人说了实话,说他原本是想把正蓝旗交给自己兄弟多铎的儿子多尼,多尼是他侄子,也是一母同胞的。这么做是为了弥补他之前从镶白旗那里抢来的东西。
但是多尔衮一直拖着没把正蓝旗交给多尼,而且多尼还年轻着呢。这就说明了,尽管多尔衮没有正蓝旗旗主这个头衔,但他实际上把正蓝旗牢牢攥在手里。
多尔衮实际上掌控了八旗中的三旗,这还得算上两白旗。
在清朝那会儿,没有一个王爷能像他那样权势滔天。
在多尔衮出现之前啊,清朝的那些皇帝们,也就管着镶黄旗和正黄旗这两家。多尔衮一走,顺治皇帝就把他的正白旗给接手了,从那以后,清朝的皇帝才算是有了三家的管辖权。
镶黄、正黄和正白这三个旗,是大家常听到的“头三号旗”。
【03、永不跪拜】
多尔衮这个人,做起摄政王来那叫一个霸道。
特别是他带着清朝军队打进关内以后。
一般亲王去上朝,都会在午门外头下车走路进去。但多尔衮不一样,他上朝时能在午门里头就直接下车。
他出去打猎或者打仗时,那些王公贵族们得排队跪着给他送行。等他回来,还得一直送他到王府的大门口。
每当有大庆典,那些王公贵族们给皇帝拜完年后,接下来还得去给多尔衮行礼问好。
他出门时带的排场,起初就比别的王爷豪华得多,慢慢地,连用的仪仗种类都和顺治皇帝没啥两样了,只不过规模上稍微小了点。再后来,他干脆连仪仗、音乐和护卫人员都搞得跟皇帝一样气派,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身份。
顺治三年那会儿,多尔衮找了个借口,说皇宫里的皇帝玺印用起来太不顺手了,干脆就把那些玺印全部挪到了自己王府里头。
平常时候,他不再让那些王公大臣进皇宫处理事务,自己的王府直接就成了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
多尔衮实际上让顺治皇帝变得有名无实。
他们现在只剩下身份地位上的差别了。
因此,多尔衮肯定就不愿意再给顺治皇上屈膝磕头行礼了。
顺治四年那会儿,多尔衮说自己得了风疾,身子骨不行了,就宣布说:“往后啊,不管啥场合,都不用再跪拜了。”打那以后,整个天下,多尔衮走到哪儿都不用下跪,就连在皇帝面前也一样。
清朝初期,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随着年岁增长,辈分也逐渐提升。后来,他们得到了皇上的特别恩准,在皇上面前可以免去下跪之礼。
但要说谁像多尔衮这般狂妄自大,还真找不出第二个。
【04、王府在皇城内】
大伙儿都知道,清朝那些皇上住的地儿,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故宫。故宫周围呢,被皇城给包围着。这皇城里头,可有着不少官老爷办公的地方、存东西的仓库,还有各种漂亮的皇家园林啥的。
清朝那些亲王、郡王啊,他们都不住在皇城里面,而是住在皇城的外头。
然而,有两个人是个特例。
多尔衮和他亲哥阿济格,两人挺有来头。多尔衮的府邸叫睿亲王府,阿济格的则是英亲王府。这两座王府可不简单,它们是清朝时候,唯二建在皇城里面的王府。
这主要是因为多尔衮打进关内,挑王府那会儿,手里权力大得吓人。他张口说要住皇宫里头,那些皇族成员、朝中大臣,就连顺治皇上自己,也不敢吭声反对。
他亲哥哥阿济格,其实是靠他得了不少好处。
多尔衮过世后,顺治帝对他进行了惩处,阿济格同样遭殃,被剥夺了宗室身份,还被关起来,最后死在了牢里。
这两座王府后来就没再用了,被腾出来干别的事情了。
过了足足一百多年,乾隆皇上给多尔衮翻了案,重新给了他睿亲王的头衔,还从多尔衮同母弟弟多铎那边,过继了一个叫多尔博的儿子给他。这样一来,多尔博的子孙后代就接上了睿亲王的位子,一代一代传下去,不会变了。
不过,新来的睿亲王肯定是没法继续住在皇城里面了,他得在皇城外面找个新地界,建起自己的睿亲王府邸。
京城里的那些王爷府邸,算是清朝最后的辉煌印记了。
【05、追封皇帝】
多尔衮在当摄政王到了后期,已经掌控了三旗,权力大得很。
清朝那会儿,那些能打能拼的皇族成员,因为长年天花肆虐加上内部争斗,慢慢就没了。到现在,就剩下多尔衮的亲哥阿济格,还有多尔衮的堂哥济尔哈朗了,不过济尔哈朗并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血脉。
剩下的那些宗室成员,全都是年轻一辈,论起打仗的本事和名声地位,都比不上他们这一代的人。
到了清朝那会儿,多尔衮已经没人能管得住了。他要是真起了当皇帝的心思,那顺治皇上的位子可就坐不稳了。
就在顺治皇帝快保不住皇位那会儿,多尔衮偏要在生病期间硬撑着去打猎,结果从马上摔下来,就这么没了。
顺治帝心里头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不过,多尔衮在朝廷里留下的那些支持者依然存在。
顺治帝为了稳住多尔衮那些手下的人心,就决定给多尔衮一个“成宗义皇帝”的封号,算是给他平了反。
多尔衮在清朝历史上挺特别,他是唯一一个后来被尊为皇帝的人,这事儿除了清太宗皇太极刚当上皇帝、改国号为清那会儿,按老规矩给几位近亲先祖也封了皇帝之外,就再没发生过。那时候,皇太极是为了彰显自己家族的荣耀,才给先祖们追封了皇帝称号。但多尔衮这个情况不一样,他是后来才被特别追封的。
这是他享有的最特别、最无人能及的荣耀,全是因为他带领清朝军队攻入关内,并且平定了大半个国家的卓越军事成就。
没错,他那皇帝的头衔没拿热乎多久。才短短两个月时间,顺治帝就转头对他动手了,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06、写在最后】
多尔衮这辈子可真是风光无限,他当上了皇父摄政王,啥好处都比清朝其他王爷多。说实话,他享受的这些东西,早就不是普通王爷能比的了,都快赶上皇帝的标准了。
这给清朝后来的皇上们心里都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后来的朝廷重臣奕䜣,还有清朝最后掌权的摄政王载沣,他们手中都握着很大的权力。特别是载沣,他直接是皇帝的老爸,说是真正的“国丈”也不为过。
然而,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胆敢与多尔衮比肩,既不敢接受多尔衮享有的特权,也不敢采用多尔衮曾经用过的称号。
载沣,这位在历史上本应最有底气使用“皇父摄政王”这一尊称的人,却只是小心翼翼地自称“监国摄政王”。
然而,对多尔衮来说,这些全都是转瞬即逝的事情,没啥大不了的。
多尔衮离世才短短两个月,顺治帝就对他动手了,直接撤销了他后来被封的皇帝名号,还有他所有的宗室荣誉,甚至直接把他从宗族名单里除名了。
过了乾隆时代一百多年,他的冤屈才得以昭雪,重新拿回了睿亲王的头衔。不过,这个睿亲王也只是个虚名,跟其他铁帽子王没啥两样,就是个普通的爵位。他的后代在宗法上,也不再有特别的优待,跟其他铁帽子王的后代没啥不同。
不知道多尔衮在世的时候,是否曾经设想过这些情形。
你咋看这事儿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