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顽劣时,常规手段无用,上策却能出奇制胜
“能不能先把作业写完,再做其他事情呢?”
“说了多少遍,不要总是搞破坏行不行?”
每天豆子回家后,这句话就成了妈妈的口头禅,平均每隔五分钟说一遍。
可是,不管妈妈说多少遍,豆子永远都不会专心完成作业。不是找各种借口偷懒,就是心思已经跑到了其他地方……
面对豆子的顽劣,妈妈真的头疼不已,不知道该怎么办。
可能有人会说:肯定是平时太宠着孩子,不舍得狠心教育,才会让豆子变得如此顽劣。
可事实恰好相反,豆子几乎天天都被妈妈批评,时不时还要被揍一顿。就算这样,还是改不了他顽劣的性格。
说到底,还是妈妈的教育方式出现问题。
豆子妈妈试了很多教育方式,但大多都是常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压根没有效果。
常规教育,为何效果不佳
面对孩子的顽劣行为,父母们最常用的手段便是批评和说教。
当孩子们把刚整理好的玩具搞得到处都是,或者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好好写作业,大部分父母就会开启“说教模式”。
先是批评孩子的行为错误,然后再说道错误背后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这种单向的信息灌输,往往都是父母一个人在说,很难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对于此刻已经犯错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父母严肃的表情和语气上,内心充满着抵触、恐惧,哪里还会冷静下来去思考自己行为的对错呢?更别说,想让他们改正。
时间久了,孩子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产生免疫心理。甚至,还可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故意重复之前错误的行为,来对抗父母的权威。
当然,惩罚也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杀手锏”。
不按时完成作业,就禁止他们看电视;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就取消周末的游玩计划。
这些惩罚,看似能在短时间内让孩子收敛行为。但要是从长远角度考虑,其实存在很大的弊端。
一方面,父母若是过度依赖惩罚,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潜意识里认为只要不被发现,就可以肆意地犯错,而不是从内心真正理解准则和边界感;
另一方面,父母总是用惩罚作为教育手段,很容易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疏离感,甚至是怨恨情绪,影响家庭氛围。
同样,有一些父母会采用奖励机制,以此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一样存在局限性。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乖乖听话,很多父母常常用物质奖励作为诱饵。
考出考成绩,就送心仪许久的玩具;主动做家务,就给多一些的零花钱。
短期来看,这样的教育方式确实能起到一定效果,可时间久了呢?孩子的行为冬季,就会被物质左右。一旦么有奖励,他们便失去了做事的动力,无法培养出孩子内在的兴趣和责任感。
选择“上策”教育,方能化解孩子的顽劣
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学会尊重和引导,才是教育路上的制胜法宝。
“上策”教育的核心,其实就在于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用引导的方式代替强制,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认知,才有可能让他们学会自律。
当孩子博显出顽劣行为时,父母要做的是克制自己的情绪,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站在平等的位置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父母不要急着批评指责,而是耐心询问事情的经过;
孩子不认真完成作业的时候,别急着总是在旁边催促他们,而是观察一下他的态度。
很多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说清楚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了解他们内心最真是的想法,才能帮助他们改掉那些看似不好的习惯。
如何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呢?很简单,父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去回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让他们在反思中逐渐认清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写在最后: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当常规手段陷入困境时,不妨尝试以尊重和引导为核心的 “上策” 教育。说不定,在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之后,他们会愿意回报同样的方式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