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千里海岸线,为什么没人去江苏看海啊?

李砍柴 2周前 (04-01) 阅读数 0 #历史

在中国的沿海省份中,江苏的存在感似乎总有些“微妙”。

它坐拥954公里的海岸线(数据截至2025年),经济总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二,但提到“看海”,人们往往首选三亚、青岛、厦门,甚至北方的秦皇岛。

江苏的海岸线明明不短,为何在旅游市场上如此低调?是自然条件的限制,还是开发策略的不足?

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旅游开发等多个角度,揭开江苏海岸的“隐秘角落”。

江苏的海岸线之所以平直如“一道斜线”,与黄河、淮河的历史变迁密不可分。

从地质历史来看,黄河曾多次改道江苏入海,携带巨量泥沙在入海口堆积,逐渐将古代曲折的海岸线“填平”,形成了如今的滩涂地貌。

这种淤积型海岸的特点是地势低平、沙质黏重,海水浑浊,缺乏天然海湾和深水良港。

例如,连云港虽是江苏最大的港口城市,但其水深条件远不及青岛、宁波等天然良港,港口建设需依赖人工疏浚。

而盐城和南通的海岸线更是以滩涂为主,退潮时裸露的泥滩延绵数公里,难以形成“碧海金沙”的景观。

尽管江苏海岸线长达954公里,但在全国排名中仅列倒数第二(数据截至2023年)。

究其原因,江苏缺少半岛、海湾等地理单元,海岸线缺乏天然弯曲,导致实际可利用的优质岸线更少。

相比之下,山东的胶东半岛、广东的大亚湾等地形,不仅延长了海岸线,还形成了避风港和优质沙滩。

江苏的海滩以滩涂为主,沙质黏重、杂质多,与三亚的细软白沙或青岛的金色沙滩形成鲜明对比。

例如,连云港的连岛大沙湾是江苏少有的天然沙滩,但沙粒较粗,海水能见度低,游客评价多为“适合散步,不适合游泳”。

而盐城的东台金沙滩虽被冠以“金色”之名,实为人工修复后的产物,沙质仍难与自然形成的沙滩媲美。

江苏沿海的生态价值远高于旅游价值。盐城拥有全球最大的滨海湿地,丹顶鹤越冬种群占全球一半以上,但这些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区,限制旅游开发。

例如,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游客进入,仅有外围区域开放科普游览。这种“保护优先”的策略虽有利于生态,却难以满足大众对海滨娱乐的需求。

江苏的沿海景点呈点状分布,缺乏串联性。连云港的花果山以《西游记》文化闻名,但更多属于山岳景观;南通的狼山风景区主打佛教文化与江景,与“海”的关联较弱。

而山东的青岛、威海报团式开发了栈桥、八大关、刘公岛等系列IP,形成连贯的旅游体验。江苏则缺少类似的核心吸引力,导致游客难以形成“专程看海”的动机。

相比之下,江苏的滩涂地貌、浑浊海水和缺乏岛屿(全省仅有少量近岸沙洲),使其难以满足游客对“浪漫海滨”的想象。

热门海滨城市通常拥有成熟的度假酒店、水上运动、海鲜美食等产业链。

而江苏沿海城市中,除连云港的海洋公园和少数度假村外,配套设施相对薄弱。

例如,南通如东县的马鞍山海滨度假村仍以农家乐为主,高端消费场景缺失。

2025年,江苏发布了首部《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明确提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目标。

规划中将70%的海域划为“海洋发展区”,重点布局渔业、旅游等产业,并计划打造连云港国际枢纽港、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门户。

江苏正尝试通过人工修复弥补自然短板。例如,启东黄金海滩通过引入外海细沙改善沙质,并开发赶海、滩涂探险等特色项目。盐城则依托湿地资源推出观鸟研学游,吸引生态旅游爱好者。

规划中强调“海洋科技投入”与“深远海布局”,未来可能发展邮轮旅游、海上风电观光等新业态。

此外,挖掘盐城的“丹顶鹤故事”、南通的“江海文化”等IP,或能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江苏需要打破“三市割据”(连云港、盐城、南通)的现状,设计跨区域旅游线路。例如,将连云港的西游文化与盐城的生态研学结合,形成“山海生态走廊”。

同时,加强省域品牌宣传,改变“江苏无海”的刻板印象。

江苏的海岸或许没有碧波万顷的壮丽,但它承载着独特的生态价值与历史印记。

滩涂上的赶海人、湿地中翩跹的丹顶鹤、淤积泥沙下掩埋的古海岸线,都是值得讲述的故事。

未来,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将“短板”转化为“特色”,将是江苏海岸旅游破局的关键。

毕竟,海的美从不只有一种定义——淤泥与潮汐,或许正是另一种生命的起点。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李砍柴

李砍柴

一边写作养家,一边浪迹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