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出的不一定是好书,但快出的肯定没好书——闪出热点图书,一出哗众取宠的闹剧
文/杜辉
前一阵DS着实火了一段,出版业自然有紧跟热点闪出相关图书割韭菜的。一些出版机构的一些相关图书号称短时间卖出了数万册甚至数十万册。借助社会热点火了的图书产品也让出版业不少人都跟着激动了几下。行业媒体则更是引为典型、作为成功案例,进行了宣传和拔高。真实情况如何行业内的明白人DDDD,而从消费者和读者的反馈来看也是觉得上当受骗被割了韭菜,所以呈现出一边倒的负面评论与谩骂。在这种闹剧中,出版业确实有个别人和机构是割到了韭菜吃得满嘴流油,但对于行业整体来说则让本就快速萎缩的消费群体进一步失望,加速了行业的衰败。
一有什么热点,各行各业都会如蜂逐蜜来蹭流量、分流量、吃瓜捞。媒体行业自然更要追逐热点,新媒体要流量,传统媒体也想吃点残渣剩饭。作为传统媒体主要一份子的图书出版业自然也不例外,终究谁都想凑个热闹分一杯羹。虽然以往几十年的市场经验已经证明图书并不适合蹭热点、跟热闹,但人的记忆并不比鱼的7秒记忆强多少。有热点要蹭,没有热点编热点也要蹭,要不骗谁,吃啥喝啥,怎么割韭菜。
并不否认个别出版机构、从业者从热点和热点图书中赚到了钱,有的还赚到了多一点点的钱,但这一切全是建立在对本就不多的残余的图书消费市场割韭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投机中。这种行为让少数个体赚到了所谓的利润,但也让整个出版业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能从火中取栗捞到好处的终究也只是投机、冒险者中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则是引火上身、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尴尬结局。
图书本身就不是能求快的一种信息媒介,图书的优势在于有系统、有条理、以单线程较为详细的去表述传统的信息、知识、内容。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媒体形式,传统图书已经颓势明显。这时候仍去跟风、投机、图快,确实可以,但不过是透支未来、饮鸩止渴的一种自杀行为。
梳理下一本图书从写作到出版所需要的所有流程和步骤,大家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慢出的不一定是好书,但快出的肯定没好书。
首先,图书的选题立项与写作。一本书要想出版,不管是民营出版公司还是出版社都要有选题立项环节,要先对书稿选题进行论证(虽然基本都是走形式)。这种追热点的图书一般都是边立项目,边找人攒稿(这种书只能是网上找资料东拼西凑),同步进行。选题批准流程各家管理模式不同,一周到一个月的都有。
一本书通常在15到20万字,正常写作当然现在绝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字,一天能写5千到1万字,这已经是很快很勤奋的速度了。这只是说正常写作,当然网文写作或者东拼西凑的攒稿会快很多。这万字不光是需要时间写和打字,更多是需要思考、逻辑验证、查询资料才可以靠谱的写出来。而写出来后作者也要再通读一两遍进行修改、润色。所以就算作者脑中清明、文思泉涌、全力以赴,正常一本书也要一个月左右才可以写出来。就这也是比较注水的了,试想每天坐电脑前打字半天一天的,也不是谁都的颈腰椎、身体健康都可以承受的。
其次,编辑加工。一本书定稿后,是需要齐清定后才能交稿。但特例特办,热点书可能写一部分审校加工一部分以加快进程。正常书稿交稿后要先排版,如果是纯文字的书稿,20万字的稿件初排两三天即可,加点班一两天也可以。如果有很多表格、图片、注释那还要加上一到三天的时间,甚至更久。初排版后书稿进入编审环节。书稿按要求需要三审三校,就是初审、复审、终审,一校、二校、三校。如果严格审校一本书稿,快需要两三天,当然凑合着弄一两天也可以弄完。这些流程加起来正常情况下也需要一两个月的加工、流程时间。
再次,申请书号、CIP。这些是属于行政审批。出版社将信息、数据按要求上报到新闻出版署的ERP系统。先申请书号,书号批下来后再申请CIP信息。这个流程大约2到4周。CIP可加急申请,也就是还可以快1到3周。按总局要求,书稿必须三审三校合格后才可以申请书号、CIP,所以按正规流程,这个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要单独计算时间,但为了做快出版社会做点小手脚打打擦边球,边审校、边申请书号、CIP,这个DDDD,就不多说了。
又次,印前质检、申请委印单、印制。稿件三审三校合格,申请的书号、CIP下发后,书稿进入印前质检环节。这个印前质检没有硬性规定,各出版机构各有自己的方式。有的就是编辑翻一遍终审的稿子,看看最终的排版文件还有没有错漏,看看有没有搞错文件(三审三校,马虎点很容易把文件弄错给印厂复印)。没问题的,让印厂打印蓝纸,编辑核对蓝样无误后签字交付印厂。严格一些的除了以上操作,还需要印厂制作一本数码样书(替代蓝纸),然后编辑全书翻一遍,看看还有没有错漏。这些都没问题了再申请委印单。委印单也是在新闻出版署的ERP系统里申请,京津冀是网上申请,一般几天内批复。如果是其他地区的还需要开具纸质委印单,委托方去当地新闻出版局办理手续,然后将纸质委印单发给外地印厂,受托方再去当地新闻出版局审核,这期间的流程怎么也要一周了。当然,追快就可以审核蓝纸(数码样书)和申请委印单同步进行。
印刷图书需要用纸,纸张需要按需订购,然后纸厂会送货送到制定印刷厂,这个需要几天到一两周的时间。当然,有的出版机构自己有库存纸张,或者有纸就存在印厂随时调用,这就快一些。印刷现在都是电子制版、数控机床印刷,只要能安排上机,制版、印刷就很快了,当天安排当天印都来得及。书的内文和封面是分开印刷,然后装订。印很快,一部印刷机一天印几万册不成问题。但封面、内文分别印刷就需要协调、统筹、运输。印刷完了还要把内文装订、内文和封面装订、烘干(胶钉的需要干燥胶水),这个一般需要一到几天的时间。书装订好了,要塑封(现在走市场的书基本都塑封)。塑封后还要先打纸包(一般十几册一包),然后根据发货要求,有的还需要打标准件(2到4个纸包打一个货运标准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物流、统筹、协调才能让流程达到理论最快化。
最次,物流发货、平台上架。书印好,印厂把图书发送到出版机构的库房或指定的物流公司。库房和物流公司会根据出版机构提供的清单发货。图书征订也需要时间,但可和图书的制作同步进行,就不赘述。书从印厂入库,然后库房联系物流公司拉走。书在途中根据远近还需要一天到一周的时间。比如京东、博库这样的电商平台,送货不是随时送,还需要提前预约送货时间。
书送到销售平台的库房,对方还要查验收获,之后入库上系统。如果是网店,需要录入信息在平台界面上线后才可以进行销售。如果是实体连锁店,需要先入库大物流,然后上信息,再然后通过物流分发到门店再上架。这个过程出版机构可以提前给信息,先把信息录入系统,等图书入库就上架,也可以节省一两天的时间。
以上这些还都是理论上的流程和时间,其间还会有很多耽误和延迟。比如稿件质量不好,需要反复退改。文字质量不佳,编审速度就会慢下来,有的还会增加审校的次数,以达到出版的质量要求。再说每个环节里的人和合作方可不是为一本书服务的,谁手上都有很多书稿要处理,很多活要做。比如编辑审稿、校对,可能手头有好几本稿件,那如没特殊要优先处理的,就慢慢排队。行政申报、审核、批复也是,你要赶在工作日处理吧,如果赶上节假日时间段自然就要延后。而且日常工作中,有大家忙时,有人手少时,处理的快慢都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到印厂也如此,印刷厂也是有很多活要印的,赶上活多需要排队时,也许这书就要等几天甚至一两周才能印。所以一本书的出版,除了理论上的流程时间,还有许多其他不确定的因素。
以上这些环节、因素加起来,正常的图书从写作到出版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就算抓紧点也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流程周期。那热点图书从热点发生到你能买到书,期间不过十来天到月余时间,且这时间都用在了走流程、制作、物流上,真正的写作时间就几天,那您觉得您买到这书的内容能靠谱嘛?
自己以前也做过一些快书,但所谓的快也是拿到稿件一两个月才走完流程。这些所谓的热点书少有能卖得好的,有的看似发货很多,但过几个月后退货率能到八九成。且这种书退货就是废品,只能卖废纸根本没有二次销售的可能,就是处理特价书都没人要。
一个热点,快了几天就过热度,慢了几个月也就没人关注了。所以这种时效特点本就不是传统纸媒图书能适应满足的。勉强硬上,一方面大概率偷鸡不成蚀把米,另一方面粗制滥造、滥竽充数的产品也会伤害读者、消费者的信任,丧失未来的市场。况且DS这种技术类书籍,技术更新迭代极快,几个月甚至几周就有新版本、替代产品推出,那你手上图书的内容也就基本无用或作废了。透支未来、竭泽而渔肯定不是一个行业正常、应有的发展姿势和态度。只有沉船时大家才会有捞一把是一把、韭菜直接刨根这种态度。
出得慢的不一定有好书,但出版很快的书肯定没好书。萝卜快了不洗泥,您在外面吃一碗面、吃一道菜,这面需要5分钟煮熟,这菜需要10分钟做熟,但如果你刚下单,没两分钟就菜饭端上来了,这能是现做的嘛?肯定是预制的,对吧。
出版从业者需要自重,不择手段是断了自己的后路、活路。而消费者也会在一次次被欺骗后走向成熟,拒绝垃圾图书、劣质产品。传统出版业今日的衰败,虽然有内外诸多的因素,但也是你我他诸位从业者所积累的福报。寅吃卯粮、不择手段最终只能自断生路,且行且珍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