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君可自取”到底是什么意思?
刘备伐吴失败后一病不起,在白帝城召诸葛亮等人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里面的君可自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自立为君主还是可以自由废立君主呢?
其实,就是就是刘备给了诸葛亮废立之权。
首先,如何采信史籍中人物说的话?
汉末魏晋的人崇尚春秋经,最经典的春秋左传注文之一就出自杜预之手。因此,时人著史非常喜欢模拟春秋,大量的史籍就叫什么春秋,比如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袁晔的《献帝春秋》,孙盛的《魏氏春秋》。
而在记述人物话语时,也非常喜欢用春秋中的典故去替代,比如《三国志·武帝纪》里有这样一句:
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孙盛在他的《魏氏春秋》里就改成了:
答诸将曰:"刘备,人杰也,将生忧寡人。"
这个“生忧寡人”,就出自《左传·哀公二十年》夫差的话:
句践将生忧寡人,寡人死之不得矣
为此裴松之大骂,孙盛这小子就爱这么干,本来一手史料就不一定准确了,后人又改,那再后人该如何取信?更何况曹操怎么能用夫差死到临头说的晦气话?这就叫做引喻失义。
不要以为陈寿水平更高就不会如此,就在刘备托孤语之后,诸葛亮马上说道: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句话就出自春秋左传,是荀息对晋献公说的话,
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左传·僖公九年》
那么,到底是诸葛亮本人引用了春秋语,还是陈寿像孙盛一样用典故替代了诸葛亮的原话?无法回答,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史籍中人物对话很可能并非原文。
如果是刘备的遗诏,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陈寿就在蜀汉的档案局工作,可以直接照抄诏书原文。
但托孤之语,在病榻之前,留下的记录很可能是由在场的人事后转述的,甚至有可能干脆就是陈寿根据后续事实反推的。
也就是说,刘备的大意陈寿是知道的,但“君可自取”四个字大概率是陈寿自己的表达,因此,在里面的“取”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陈寿是否用“自取”表达取而代之?
四川大学方北辰教授的考据,《三国志》全文加上裴注一共有305处出现“取”字,含义有十多种,但,没有任何一种是取代的意思。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两个分句的宾语,即“嗣子”和“其”指的都是刘禅,如果陈寿要表达允许诸葛亮自立的意思,那么标准的表述就是“取而代之”。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
华夏的文字自古是单音节,单用“取”字,无法表达取代的意思,之所以产生误会,就是习惯性地在现代汉语中找相近的双音节词“取代”去解释古文中的“取”,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去表达“取代”的意思,那这个字只能是“代”:
陶谦死,刘备代之。
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五月死。小子尚代
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
以上是《三国志》原文中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取代”,全部使用代字,如果陈寿想要表达诸葛亮可以自立,就应该是“如其不才,君可代之”,如此则没有任何歧义。
那么,在《三国志》中出现的十几种“取”字,可以放到“君可自取”中去,又解释得通的,是什么含义呢?
一是选取,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於前世也——《三国志·文帝纪》
如果他不成才,你可以自行选择。
二是拿,
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三国志·武帝纪》
如果他不成才,你可以拿他,也就是拿掉他。
两种解释的指向都非常明确,就是给予了诸葛亮处置刘禅本人的权力,但并没有斩断刘氏继承序列的权力,所以刘备托孤,不是只托刘禅,而是把刘永刘理都叫来,三个儿子都托给诸葛亮。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换言之,就是废立之权。
陈寿对托孤给出了超越时代的评价,虽然并非人人都可以被道德说服,可人人却都能看懂利害。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丞相,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终成大事。
什么是大事?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是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所在,是其力量的根源。
在刘备和诸葛亮共事的这十六年间,整个政权的架构,人员的吸收,战略的方向,统统围绕这一主题,直至刘备死,直至诸葛亮死。
退一万步讲,哪怕刘备真的超越了帝制的思想桎梏,修成了上古先贤,不在乎王朝是不是姓刘,又或者像很多人质疑的那样,此时的蜀汉只是一个几近灭亡的烂摊子,但凡诸葛亮能把它救活怎样都行。
无论如何,刘备至少在乎这份事业是否成功,所以他才说“终定大事”。
那么,诸葛亮自立,对这份事业好吗?
对这份事业是毁灭性的打击。
汉帝国是有神圣性的,或者说,是有宗教性的,这是从董仲舒开始,历代帝王前赴后继地塑造天命观、解读谶纬、呈现祥瑞的结果,刘氏作为天之子,受命于天,被帝国上下普遍接受,已历四百年。这个政权过于成功,导致东汉灭亡后,华夏子孙茫然失措,不知路在何方。
这也正是蜀汉兴起的契机。
汉作为前朝的符号,是两千年帝制中瓦解最为缓慢的,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在这个朝代的末期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取得如此效果。而后继的三个王朝,均将自己的合法性来源设定为汉,不敢逾越。
曹魏说,汉把天命给我了,我不否认他,但如今我更有德,于是天命转移了;
蜀汉说,我就是汉,曹魏中断汉祚,窃据神器,我重举大旗,责无旁贷;
孙吴呢?
孙吴找不到自己和汉的联系,因而在合法性塑造上十分滞后,直到被曹魏封了吴王,孙权本人才得以从汉朝的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南昌侯这个虚弱的臣子头衔脱身,有了吴王国的行政机构,真正意义上和属下们有了君臣之分。
看看孙权使用的年号:
第一个是黄武,曹丕的黄初,加刘备的章武;称帝之后依次是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这些是什么?是祥瑞,缺什么就得补什么,孙吴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天下政权,合法性缺失是核心原因之一。
与之相反,蜀汉既然宣称自己就是汉,那它的传承世袭就必须是刘邦后裔,它也必须是一个天下政权,既然暂时只有一州之地,那它存在的合法性就是北伐成功的可能性。
正因如此,蜀汉后期也就同样遇到了严重的合法性危机。
在北伐成功的可能性逐渐走低之后,以谯周为代表的,天命已然转移的论调在蜀汉大成气候,长期以来以汉室复兴为价值观的蜀汉军民,望着领导北伐的姜维、夏侯霸两个曹魏降将,难以避免地陷入抵触与迷茫,到底谁在领导我们,我们又将去向何方?
回到永安宫,回到托孤现场。
只要刘备和诸葛亮不希望看到事业毁灭,就不可能让这个政权改姓,否则,诸葛亮篡位之日,就是蜀汉灭亡之时。
刘备的识人能力在诸葛亮之上,他十五岁就去洛阳跟卢植读经,还认识了公孙瓒,而刘禅继位时已然十六,从“如其不才”四个字,恐怕刘备对于自己这个嫡长子一生不温不火的表现是早有预期的。
在史料上没有看到刘备咨询任何人关于立储的问题,但很显然,刘禅的继位是他和诸葛亮反复讨论之后的结果,所以诸葛亮极力坚持杀掉刘封的原因才是对“易世之后”的担忧。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但是,到了刘备生命的最后时刻,蜀汉已然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而刘禅是很有可能担不起这个大任的,只不过刘备已经无力左右,于是,他将废立之权交给了小自己二十岁的诸葛亮。
如果这个孩子真的不行,那就照咱们讨论过的那样,你自己选一个吧。
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刘备的目的是授予诸葛亮至高无上的权力,让所有人包括阿斗都不能掣肘诸葛亮在蜀汉的决策权。
刘备相信诸葛亮绝无称帝的野心,诸葛亮也明白刘备绝无猜忌自己的疑心,刘备“君可自取”的授权,不是为了让诸葛亮承诺自己将来都会恪守臣子的本分,而是让诸葛亮来肆无忌惮地发挥他的才能。
“君可自取”这句授权,是刘备能给诸葛亮的最后一把保护伞,其用心如此,于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山则三顾茅庐,身死则举国托孤,可自行废立,帝制两千年,别无他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