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囤积成瘾:自家花园成“垃圾场” 邻居无奈报警
在英国诺福克郡一处风景宜人的海滨社区,一栋价值24万英镑的别墅成了当地居民的“噩梦”。66岁的退休助产士莎伦·科克伦(Sharon Cochrane)将自家花园变成了堆积如山的“垃圾场”——破损家具、废弃电器、发霉的购物车、轮胎和塞满腐烂食物的黑色塑料袋,杂物堆叠高度近1.8米,甚至蔓延至公共人行道。邻居们忍无可忍,最终选择联合报警。
这栋房产原是莎伦母亲留下的遗产,2016年她带着6只猫和2只狗搬入时,花园还整洁有序。但自2023年起,杂物开始悄然堆积。三个月前,情况彻底失控:腐烂的蔬菜招来成群的苍蝇和老鼠,破旧的汽车轮胎和冰箱堵塞通道,连邻居家的花园传感器也因鼠患频繁报警。“夏天我们不敢开窗,老鼠几乎每天光顾,”一位匿名邻居抱怨道。更糟的是,附近待售的房产因此贬值,度假屋因环境恶劣无人租用。
尽管邻居指责莎伦“故意不用垃圾桶”,但精神科专家指出,她的行为符合**囤积强迫症(Hoarding Disorder)**的特征——一种与焦虑、创伤或安全感缺失相关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对丢弃物品产生强烈痛苦,甚至认为“垃圾”未来可能有用。英国国民保健署(NHS)数据显示,约2%-5%的成年人受此困扰,老年群体尤为常见。
莎伦的反应印证了这一点。面对清理令,她虽不情愿地搬走部分杂物,却反问记者:“世界正在崩溃,人们却只关心我家门口的家具?”这种防御态度表明,单纯的外界干预难以根治问题。心理学家戴维·托林(David Tolin)在《囤积症:临床指南》中强调:“强制清理可能加剧患者的焦虑,需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和长期心理支持。”
诺福克郡议会限令莎伦在2025年5月27日前完成清理,否则将面临罚款或监禁。类似案例在全球屡见不鲜: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囤积者因房屋堆满报纸引发火灾,导致整栋公寓疏散;
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每年花费超百万澳元清理高危囤积住宅;
日本:东京推出“特殊清扫队”,由社工协助独居老人分类物品,减少冲突。
然而,法律手段常陷入伦理争议。英国慈善机构“Mind”呼吁:“惩罚不如共情。许多患者经历过丧失或贫困,囤积是他们控制生活的方式。”
社区如何与囤积者共存?
1.早期干预:邻居发现异常堆积时,可通过社工或心理机构介入,而非等待矛盾激化;
2.替代方案:英国部分社区设立“共享储物空间”,允许患者在可控范围内保留物品;
3.公众教育:伦敦大学学院研究显示,约70%的囤积者家属因误解而采取强硬手段,反致病情恶化。
莎伦的案例或许只是开始。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城市化压力,如何平衡个人心理需求与公共权益,将成为更多社区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对于莎伦本人,比清理花园更迫切的,或许是一场关于“安全感”的心理重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