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平均为2‰,2013年对12省市32万余名1-6岁儿童的脑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脑瘫的发病率为2.48‰,患病率为2.45‰,其中痉挛型偏瘫约占15%~40%[1-2]。脑瘫是导致儿童运动残疾的主要疾患,对于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问题往往重于下肢,临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拇指内收,肘关节屈曲、肩关节活动障碍和前臂旋前障碍等。由于日常生活活动中因使用健侧上肢较多,导致患侧上肢发育性不用和忽略,患侧上肢本体感觉和图形觉的缺陷导致的双手协调运动困难,家长对手功能康复的忽视以及患儿配合程度低等原因导致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功能康复极为困难[3],而上肢功能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4],因此,对于偏瘫患儿,患侧上肢功能康复非常重要。
针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目前研究较多的患侧上肢功能康复方法有限制性诱导疗法和 HABIT 法,研究表明前者是一种单侧强化干预方法,训练活动需要贯穿于患儿全天日常活动中,在偏瘫患儿的上肢康复中很有前景;后者是一种功能性训练方法,它利用限制性诱导的关键因素—密集强化训练达到提高双手协调性的目的,国外报道每天需持续训练6 h。国外报道这两种方法均能改善患侧上肢功能及患-健侧双手运动协调能力,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家长的康复观念,这两种方法在国内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鲜有相关研究报道[5]。近年来,针灸疗法在脑瘫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表明,针灸与现代康复方法相结合,可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精细运动功能发育,促进损伤脑组织修复[6-7]。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样起到针刺的作用,具有“以线代针”的长效针感治疗效果,避免长期针刺对局部的不良刺激和反应,提高腧穴的兴奋性和传导性,达到良性、双向性调节目的,能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同时,穴位埋线疗法留针效应时间长,能减少治疗次数,减轻患儿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家长和患儿易于接受。研究表明,埋线疗法能有效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8]。目前研究报道均以改善运动障碍为重点,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的个人以及环境因素关注很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