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6》二公胜负规律:唱乐舞台都输,夜间舞台全赢,舞美重要
《浪姐6》(《乘风2025》)的第二次公演(二公)共有8个团秀舞台,分成4个赛道进行两两对决。
按理说,胜负结果应该完全由姐姐们的表现决定,但事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仔细揣摩获胜舞台和落败舞台的差异后,其中的规律其实很明显。
一、唱乐舞台都输了早期,《浪姐1》《浪姐2》的团秀舞台基本都是唱跳舞台,哪怕是慢歌也往往会加入一些舞蹈动作,纯演唱的声乐舞台很少。
《浪姐3》明确了纯演唱舞台的地位,并将之命名为“唱乐舞台”。
《浪姐6》虽然不提“唱乐”这个词了,但笔者觉得以之概括“有演唱、有伴奏、无舞蹈”的舞台还是很凝练的。
《浪姐6》二公的团秀唱乐舞台有3个,在8个团秀中占比达到了37.5%。在一档以“女团”为主要噱头的节目中,这个占比还是蛮高的。毕竟,在观众的普遍认知里,“女团”基本约等于“唱跳”。
二公的3个唱乐舞台都输了,包括叶童团的《大山》、侯佩岑团的《思念是一种病》、王珞丹团《你是旷野,是山间的风》。
获胜的对手无一例外全部是唱跳舞台,分别是吴宣仪团的《本草纲目》、宋妍霏团的《舞娘》、倪虹洁团的《Salt》。
显然,唱乐舞台很难与唱跳舞台抗衡,除非唱跳舞台出现严重失误。
就连叶童、李晟、黄英能涤荡心灵的《大山》也没有多少竞争力,尽管她们的对手吴宣仪团在《本草纲目》连全员齐舞都做不到,陈德容只是在来回挥舞着大袖子。
在《浪姐》,如果没有出类拔萃的唱功,不跳舞真的不行。
二、夜间舞台全赢了二公舞台上,主持人齐思钧宣读规则时说:“同一赛道对决的两个团,也许会分在白天和晚上两个时段录制。”
“也许”这个词用得就很多余,事实上所有赛道的两个团都是分成白天和夜间进行表演的。
恰巧,白天表演的4个团都输了,夜间表演的4个团都赢了。时间段的不同只是表象,真正是胜负手其实是舞美的差异。
叶童团的《大山》没有舞美,只有干巴巴的山景。吴宣仪、陈德容、毛衍七的《本草纲目》,却有着大屏幕上美轮美奂的国风楼阁加持。
侯佩岑、邓萃雯、管乐、蒋一侨的《思念是一种病》虽有花朵置景,还降下了花瓣雨,但视觉震撼度远不如对手宋妍霏、罗予彤、马吟吟、张小婉《舞娘》的“光影舞娘”大屏。
祝绪丹、蒋梦婕、曹颖、江一燕的《一点》,又是一个“零舞美”的舞台,而且本是为白天设计的舞台却遇上了阴沉的天色,更显得简陋。
对手李艺彤、努恩、房琪的《没有如果》,却在大屏幕上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王珞丹、刘禹彤、谭薇、彭小苒的《你是旷野,是山间的风》以干草道具营造了自然气息,很符合曲目的调性。
然而,倪虹洁、李嘉琦、卡琳娜《Salt》大屏幕上呈现“异度空间”式光影图像,更具吸引力。
发现了吧,有没有大屏幕特效的加持完全是两种舞台,这种对比下的打击是降维式的。
无怪乎蒋梦婕会感慨对手舞台的“灯光美”,曹颖也感叹“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唱跳”。
唱乐舞台处于劣势,夜间舞台因特效更易获胜,不仅体现在1V1赛果里,从二公团秀总榜单来看亦是如此。
8个团秀舞台的票数从高到低排列,前4名都是夜间舞台、唱跳舞台,后4名里有3个唱乐舞台,且全是白天舞台。
表演时段和表演形式的不同,已经事实上成为了左右胜负的关键因素。要想保证《浪姐6》的公平公正,就应该主动消除这些因素。
分赛道时,应该将唱乐、唱跳独立分组对决,避免唱跳对唱乐的降维打击。这一点,《浪姐3》做得很好。
对决双方,尽量做到白天对白天、夜间对夜间。若必须保留昼夜舞台差异,可将白天舞台的投票基数按比例加权(比如白天舞台总票数×1.1),补偿自然光效对舞美的削弱。
公演舞台应该全开麦演唱,突出声乐实力与临场魅力。唱乐舞台的气息稳定性会优于唱跳舞台,由此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前者的相对劣势。
作为《浪姐》的忠实观众,笔者希望这档节目能变得更好,能被更多人喜爱。
可惜,《浪姐6》二公舞台胜负已经不仅是业务能力的较量,赛制、资源分配的失衡导致了唱乐舞台的集体溃败和昼夜舞台的悬殊落差。
一人计短,多人计长,节目组应该多听听观众的声音,在后续节目中弥补之前的漏洞和不足。
唯有让实力而非特效决定去留,才能延续“女性成长”内核,才能真正诠释“乘风破浪”的初心。
(全文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