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这八个技巧很有用!【禾语心理】

我不是精神病 1周前 (05-04) 阅读数 30 #社会

很多父母可能并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他们可能会尝试和孩子谈心,通过讲一堆大道理让孩子“懂事”;他们也可能会给孩子下命令,或者用一些简单枯燥的事实,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种方式固然有它自己的作用,但长期下来,也会导致亲子沟通出现问题。

比如: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很敷衍,甚至只会用一个字来回应。

掌握适当的亲子沟通方式,不仅能让亲子关系更加,还能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更愿意表达自我。

亲子沟通的八个技巧

1、多鼓励孩子说话

多用鼓励式语句(比如:“好厉害!”、“你能介绍一下吗?”),尽可能孩子多说一点,多表达自己想法与感受。鼓励式语句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话有兴趣,而且在认真倾听。

当然,只是嘴上说说并不够,你需要停下手中的其他事情,认真地看着孩子,让孩子知道你正在关注他。他会因此产生一种“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这对亲子沟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2、多用“应该做”,少用“不要做”

很多家长只知道哪些行为是孩子“不能做”的,但往往忽视了孩子在这种情况“应该做什么”。有些家长可能会发现,“不要”式的命令通常只能暂时阻止孩子做某件事,因为孩子并不知道这么做为什么“不好”,以及该怎么做才“好”。

所以,建议家长们多用“应该做”,少用“不要做”。比如把“不要在墙壁上画画”换成“你该在纸上或画本上画画”。

3、多做双向互动,少做单向交流

家长不应经常给孩子下命令或陈述某件事,而应该经常尝试与孩子进行双向互动。换句话说,家长不应一味地说,还需要仔细倾听孩子的回应,即便孩子词汇量不多、兴趣有限,也应当坚持下去,这对维持亲子关系很有好处。长期下来,当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变强后,他们会更愿意与家长交流,也更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和难处。

4、多用“我”,少用“你”

和上一条类似,“我”句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正在给双方带来影响。而“你”句式则更像是一种单向的指责,这很容易让孩子陷入不知所措的慌乱与恐惧情绪中。

5、给要求增添分量

不要模棱两可地直接要求孩子“不要做某事”,因为孩子很可能会无视你。建议首先确保孩子在听你说话,然后再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为什么现在必须做这件事。

如果孩子正在专注做某事,那么可以尝试花点时间先引起孩子注意,然后再提出要求。

6、不要去羞辱孩子

有些家长会用各种嘲讽、羞辱,甚至贴标签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你看看别人家的XXX”。这些话不但不会让孩子“听话”,反而会增加孩子对家长的敌意,严重时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7、赞美与尊重

建议家长们多用“谢谢”、“做得好”等语言与孩子交流。友善的交流方式可以促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提升未来亲子间的沟通效果。而且,当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其自我价值感也会更高,身心也更健康。

8、让孩子感受“自由”

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当家长用命令、威胁、说教、训斥的语气对孩子说话时,孩子会认为自己很差劲、很讨人厌、做事也总做不好,他们会逐渐被一种名为“希望”的枷锁束缚住。当这种现象过于严重,孩子甚至会变成一具“傀儡”,并失去属于自己的人生。

总的来说,良好的沟通方式既是家庭和睦的关键,也是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核心;既是孩子表达自我的空间,也是家长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这些沟通技巧最初实践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但只要勤加练习,终究还是会越来越顺嘴的。如果哪天发现自己说错了话,也没关系,及时向孩子道歉,然后改正就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我不是精神病

我不是精神病

寻找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