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天京,曾国藩为何把功劳第一让给处处为难他的官文?
1864 年 7 月 19 日,随着一声巨响,南京太平门附近的城墙被炸塌,湘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宣告沦陷。这场历时 14 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此画上了句号。而在这场胜利的背后,却有着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曾国藩在向朝廷报捷的奏折上,将头功给了曾经的政敌 —— 官文。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段历史。
曾国藩,那可是清朝末年的风云人物,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凭借着湘军,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成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为了拿下天京,他的弟弟曾国荃带着湘军,在前线苦战了三年,曾国葆更是直接战死在军中。可以说,湘军为了这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再看这个官文,他是满洲正白旗人,当时担任湖广总督。在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官文可没少给湘军使绊子。他掌管的绿营和八旗军,本应与湘军协同作战,可实际上,不仅不支援湘军,还时常从中作梗,给湘军制造麻烦。就好比左宗棠,那可是湘军的重要人物,当时在湖南做幕僚,几乎能决断湖南的军政大事,民间都流传着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的说法。可即便如此,曾国藩还提醒胡林翼,官文身为满人,在湖广总督这个位置上,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清廷肯定会偏袒他。后来,胡林翼为了减少湘军的内耗,对官文那是极尽拉拢,又是送钱,又是把部分税务交给他管理,这才让官文有所收敛,与湘军的关系稍微缓和了一些。
这么看来,官文在湘军攻克天京这件事上,似乎没出什么力。要是真论起功劳,在湘军阵营里,比他功劳大的人那可太多了。曾国藩自己不用说,曾国荃更是亲手攻陷天京,历经九死一生。还有去世的胡林翼、李鸿章等人,哪一个的功劳都比官文大。说句夸张点的,要是真按功劳大小来排,官文可能都得排到几十名开外。那曾国藩为啥还要把这么大的功劳让给他呢?
这就得说到当时的大环境了。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的势力不断壮大。曾国藩手握重兵,又控制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关键省份的军事和行政大权,他的部下更是在各地担任要职,势力盘根错节。这时候,清廷就开始担心了,害怕曾国藩拥兵自重,对朝廷构成威胁。毕竟,历史上因武将势力过大而引发的叛乱可不少。
曾国藩那可是个聪明人,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清廷的这种担忧。他深知,要是自己过于居功自傲,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得想个办法来打消清廷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把攻克天京的头功让给官文,就是他的一步妙棋。官文是满人,把功劳给他,就相当于向清廷表明,自己没有独占功劳的野心,一切都是为了朝廷。这样一来,既能堵住朝中满族大臣的悠悠之口,又能让清廷觉得自己懂事,对朝廷没有威胁。
事实证明,曾国藩这一招还挺管用。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他虽然把首功给了官文,但自己依然凭借着实打实的功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官文也因为这个功劳,被封为一等果威伯,还被升入满洲正白旗。从这也能看出,曾国藩的政治智慧确实高超,他懂得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通过巧妙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和湘军。
曾国藩把攻克天京的头功让给官文,看似是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实则是他在权衡利弊后,为了应对清廷的猜忌,为湘军的未来考虑而做出的明智选择。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政治人物的每一个决策,往往都有着深刻的背景和考量。
好啦,今天关于曾国藩把攻克天京头功让给官文的这段历史就讲到这儿。要是你觉得这故事有意思,别忘了点赞关注,后续我还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咱们下期再见! 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就发财,好运常伴你左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