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帅的毛主席后人,非常孝顺,关心三农
1962年10月27日,中南海丰泽园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毛主席抱着刚出生的外孙,反复端详着这个眉眼间带着英气的孩子,最终为他取名"继宁",继承列宁遗志。这个看似宏大的名字背后,是毛主席对后代最朴素的期许:"不要当温室里的花朵,要经得起风雨。"
1983年的北京外交学院毕业生名录里,孔继宁的名字格外醒目。这个操着流利英语、精通国际法的年轻人,本该像他的同学那样踏上驻外使馆的红地毯。但命运却在1993年给他开了个玩笑,母亲李敏因严重疾病卧床不起。
时任驻英使馆秘书的孔继宁收到家书时,伦敦的雨季正缠绵不休。使馆档案显示,这个月他经手的27份外交文件全部提前完成,没人知道这个永远面带微笑的外交官,在深夜的办公室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当他递上辞呈时,外交部长破例三次约谈,但最终只换来一句:"我是主席的外孙,但首先是个儿子。"
脱下西装革履的孔继宁,在河北西柏坡的田间地头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2002年成立的"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办公桌上堆满的不仅是文件,还有带着泥土的麦穗。他走访过的128个贫困村里,老乡们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个会开拖拉机的"孔同志"。
在甘肃定西,他带着农技员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让当地马铃薯亩产从800斤跃升至3000斤;在江西井冈山,他促成"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模式,使3.2万农户年均增收4200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在农业部的座谈会上拍案而起:"不能总让农民兄弟流汗又流泪!"
毛主席当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下的"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在孙子这里有了新的注解。孔继宁创建的"东方昆仑公益基金会",用"互联网+农业"模式搭建起城乡桥梁,5年间促成农产品交易额超17亿元。
这个从不以"主席后人"自居的汉子,却在河南兰考考察时对乡亲们掏心窝子:"我外公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今天我就是来当小学生的。"在山东寿光蔬菜基地,他蹲在塑料大棚里和菜农算账的场景,被网友拍下后登上热搜,获赞"最接地气的红三代"。
当有人问及放弃外交生涯是否遗憾时,正在湖南韶山帮老乡插秧的孔继宁直起腰来:"你们看这稻穗,弯腰的才是最饱满的。"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恍惚间仿佛与田埂上那个曾写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身影重叠。
在孔继宁办公室,挂着一幅他手书的对联:"孝养慈母三冬暖,心系三农四季春。"这或许是对他人生最好的注解。有数据表明,我国农村老龄化率已达23.81%,像他这样返乡照顾父母的"70后"超过1800万。这种个体选择与时代命题的共振,恰如当年主席将家国情怀写入《为人民服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