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 从“魔童闹海”到哪吒“出海”,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觉醒时代”

扬眼 4周前 (03-03) 阅读数 9 #推荐

过去一整年,我们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圈”与“出海”:从昆剧《顾炎武》选段惊艳亮相人民大会堂,到舞剧《红楼梦》在新加坡场场爆满的巡演,再到电影《哪吒2》的全球火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乘风而起,扬帆前行。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多位上会代表和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共议中国传统文化“出圈”与“出海”背后的文化自信。

以文载道:

通过传统文化,让观众读懂家国天下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在人民大会堂表演了昆剧《顾炎武》选段,赢得满堂彩。时隔一年,这段承载家国情怀的昆曲作品将登上大银幕——由柯军领衔主演的昆曲电影《顾炎武》目前已经杀青,正在后期制作中,计划将于今年7月15日“顾炎武日”与观众见面。

“昆曲里面既有才子佳人戏,也有不少讲的是家国情怀,应该多将顾炎武这样的思想家立在舞台上。之前在剧场里面看剧,观众人数有限,现在我们通过电影的形式,可以让更多观众了解顾炎武的民本思想,读懂他的家国天下。”

柯军告诉记者,过去一年,他穿梭于多重身份之间:作为人大代表,他的履职围绕文化展开,持续关注非遗保护与戏曲传承;作为艺术家,他跨界篆刻,以200余方昆曲主题印章,带领读者从传统篆刻角度走进昆曲世界,出版《铭记》举办印展,创新展示传统艺术之美,获得多方关注;作为昆曲人,他醉心舞台致力创作,以新编昆曲《唐才子传》中的倾情演绎,塑造了诗人王维的全新舞台形象。

“每次演出都能感受到观众的热情和支持,这让我更有动力投入电影的拍摄中。”柯军表示,影片将“昆曲”和“顾炎武”两张文化“金名片”叠加,向观众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以文传声:

新技术赋能,让更多“哪吒”漂洋过海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忠斌也在关注电影“哪吒”的海外传播。“观众们对于电影《哪吒》的价值认同,让我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能产生更多的‘哪吒’?怎样以新技术赋能文化产业,让更多的‘哪吒’漂洋过海,将‘中国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以新技术赋能文广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刘忠斌的重点关注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广旅产业也必将融入更多最新科技,从而为文广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的技术根基。”在刘忠斌看来,采用VR/AR技术、3D技术、AIGC技术、元宇宙等前沿科技,对传统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性升级已是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围绕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力,不断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广旅产业中的创新与突破;另一方面,文旅行业也应擅用“上云上线”的新潮打法抢占“数字营销”新赛道,在社交媒体上树立品牌形象;再有,从整个行业角度还需要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以文化人:

对人性的展示引发世界共鸣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分析,电影《哪吒》的叙事更加契合现代年轻人的心理,对个性与自我的强调,也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竹林七贤、苏轼、李白等大诗人,都有张扬的个性。”苗怀明说,古典小说中对于人性的展示,得到了各国人民的共鸣。“如《红楼梦》所写的爱情、家族、青春、生命等话题具有共性,反映了人性,因而也能被外国人接受,受到欢迎。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通常是属于世界的。”

苗怀明以《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为例,介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苗怀明介绍,早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红楼梦》就曾搭乘南京商船“寅贰号”东渡日本。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日本人森槐南首次将《红楼梦》译成日文刊发,虽然他只翻译了第一章回,一经传阅,就引起了轰动,越来越多的译本大量刊行,掀起了一拨又一拨的红学热。

“《红楼梦》最早传入的是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近邻国家,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翻译语种最多的一部作品,其影响力超越国界,通过不同语种的翻译,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一部民族经典升华为人类文学艺术的瑰宝。”苗怀明介绍,不仅是《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多部古代小说,在国外的流传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并且有多个译本。其中,《红楼梦》日文有21个译本,朝鲜文有18个译本,英文有11个译本,法文有4个译本。尤其是著名旅法华人翻译家李治华,历时27年翻译完成法文版《红楼梦》,是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介绍到法国的第一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石小磊

校对 陶善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扬眼

扬眼

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