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春期叛逆不是病?从0-12岁开始,家长要注意这些
家庭情感支持的缺失如何影响青春期行为?
刘阿姨一脸焦虑地坐在我面前,手中的纸巾已经被捏得湿透。"
我儿子最近真是让我头疼得不行,成绩一落千丈,还总跟我顶嘴。
他最近还说什么要离家出走……"她长叹一口气。
这是我这个星期遇到的第三个因为青春期孩子问题来咨询的家长。
在我看来,刘阿姨儿子的叛逆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
很多家长会惊讶于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性格的变化,仿佛昨天还是贴心的小棉袄,今天就成了对着干的刺猬。
但其实,这些变化早在孩子童年时期就埋下了伏笔。
我遇到一个咨询案例中的男孩,他初中结束就辍学了。
采访中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在0-12岁期间,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很少见到父母。
他说:"要是小时候他们能多看我一眼……"这句话像针一样刺痛我的心。
原来,青春期的很多问题在孩子幼年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学龄前自主性对青少年抗压能力的影响我的同事李教授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把一群5岁的小朋友分成两组,A组家长总是在孩子拼图时纠正:"这里应该用蓝色。"
而B组家长则让孩子自由发挥,夸奖说:"你选的粉红色真有创意。"十年后,李教授对这两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B组孩子较之A组,更积极尝试新事物,更愿意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孩子在学龄前形成的自主性对他们未来应对压力的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就像别人的孩子做过什么美术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些正面的体验让他们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
刘阿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不好就会被批评,久而久之,他对每次考试都充满压力,认为自己永远做不好。
这种压力会积累,在青春期时爆发出来。
过早透支学习热情与青春期反叛的关系去年我遇到一个特别的案例:李女士带着厚厚的补习班收据来找我,满脸愁容。
她的儿子小宇六年级时突然开始逃学,每天躲在衣柜里玩手机。
深谈之后,我才知道孩子从二年级开始就被逼着每天“7-11”地生活——早7点出门晚11点归家,周末还要赶三节奥数班。
有一次我让小宇画出“理想的家”,他画了一个正在喷发的火山,那是他内心世界真实的写照。
过早透支孩子的学习热情,只会在青春期引发以叛逆的方式集中爆发。
蒙台梭利曾警告过,“过早透支学习热情的孩子,终将在青春期用叛逆来讨债。”
所以,与其逼迫,不如多多鼓励孩子在学习之外的发展。
家长们要懂得适时放手,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避免让他们学习倦怠。
关键养育阶段与孩子成长的密切联系某重点小学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58%的高年级学生有“橡皮综合症”,即写作业时反复擦拭直至纸张破损。
背后的原因在于家长的不当督促。
很多家长认为严格要求等于高标准,这其实是个误区。
持续高压会抑制孩子前额叶的发育,阻碍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父亲是工程师,他检查儿子的作业就像质检产品。
当孩子考了92分时,他第一反应总是问:“那8分怎么丢的?”
经过我的建议,这位父亲改变了沟通方式,他开始用“成长型对话”,比如:“这次应用题全对了,上次你还说特别难呢!”
这种交流方式让孩子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而不是害怕犯错。
实际上,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不应以追求完美来要求他们。
反而应该关注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这种鼓励精神,能让孩子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更多勇气和信心。
当我们重温这些成长细节时,会发现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紧扣着家庭教育的点滴灌溉。
事实上,青春期从来都不是突然变故,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正如心理学所言:青春期的叛逆,不是任性,而是童年教育质量的检验期。
结尾:在教育孩子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应做的是守护和陪伴,而不是打压和约束。
好的教育,就像园丁细心栽培花草,浇水、施肥、除草,让孩子在正确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或许,我们每个家长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给了孩子充足的阳光和雨露?
是否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了那双温暖的手?
也许,答案就在我们每一个细微的日常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