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馨美国结婚,高调炫耀“幸福”:曾经的“恨国女”如今怎样了?
2024年5月18日,一个熟悉的名字再次闯入公众视野,掀起波澜。
许可馨,曾经的“恨国女”,在海外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结婚,并配文“移民、结婚、获得幸福”。
这一举动迅速点燃了国内舆论的怒火,人们不禁要问,这个曾公开贬低祖国、逃避责任的争议人物,如今为何以“人生赢家”的姿态示人?
时间回溯到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
彼时,许可馨在中国药科大学公派留学,本应与祖国共渡难关,她却在社交平台发表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的言论。
“中国又脏又乱,死也不会回国”、“留学生回国像犯人一样被对待”……这些充满敌意的字句,深深刺痛了无数国人的心。
面对网友的质疑和要求道歉的呼声,许可馨非但没有反思,反而变本加厉,嘲讽道:“能走到今天,一靠父母的钱和人脉,二靠苏州的平台和资源。
”当时的中国正值抗疫关键时期,医护人员在前线舍生忘死,普通民众自觉居家隔离,许可馨的言论无异于在民族伤口上撒盐。
特权光环与忘本言论的结合,让许可馨迅速被贴上“恨国女”的标签,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汹涌的舆情,她并未选择道歉,而是悄然注销国内账号,消失于公众视野,精心策划了一条“退路”。
直到2021年,人们才从她零星的海外动态中窥见端倪。
原来她已定居美国,并开始频繁晒出高档餐厅、奢侈品购物和豪宅生活的照片,每一条动态都像是在对国内舆论的挑衅:你们骂得越凶,我过得越好。
2024年5月18日,她选择在这个谐音“我要发”的日子官宣结婚,其炫耀的意味不言而喻。
照片中,她身披白纱,与一名白人男子相拥而立,男方身份成谜,但有网友扒出其疑似某跨国企业高管,家境优渥。
许可馨刻意隐藏了男方的面容,却高调强调“移民”与“幸福”的关联,这与其说是爱情宣言,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胜利者表演”。
许可馨或许低估了公众的记忆力。
自2020年起,一位网名“正义之锤”的网友每天在微博打卡,“第X天,许可馨道歉了吗?
”这条简单的质问,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持续点燃着人们对公义的热望。
截至2023年,打卡已超1000次,评论区聚集了数十万同样坚持的网友。
有人冷嘲:“她以为逃到国外就能岁月静好?
”也有人怒斥:“背叛祖国的人不配拥有幸福!
”
更现实的困境是法律追责的无力。
由于许可馨已取得海外永久居留权,引渡程序复杂漫长。
而她的新婚丈夫被曝拥有强大律师团队,进一步筑起了法律防火墙。
这种“特权叠加特权”的逃脱路径,刺痛了公众对公平的朴素信仰,难道财富与国籍,真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免罪金牌”?
许可馨事件并非孤例。
近年来,从某富豪之女在海外诋毁中国抗疫,到某明星借跨国婚姻转移资产,类似的剧情不断上演。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尖锐问题:当某些人将移民视为“退路”,他们割裂的不仅是国籍,更是对故土的基本尊重。
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华裔教师曾在论坛写道:“我教过的孩子里,有人因为父母常抱怨国内落后,至今拒绝学习中文。”更极端的案例中,有移民父母要求子女与国内亲人断绝联系,只因不想被“穷亲戚”拖累。
而许可馨们的“成功叙事”更暗含危险的暗示:只要逃出国门,就能洗白过往、重启人生。
这种逻辑一旦扩散,将动摇社会最基本的诚信底线,犯错者不必担责,只需换个地方,就能继续光鲜亮丽。
尽管法律追责困难重重,但公众从未放弃对许可馨的道德审判。
在知乎“如何看待许可馨结婚”的问题下,一条高赞回答写道:“我们坚持追问,不是为了逼她回国坐牢,而是要告诉所有人,有些错误,时间洗不白,距离抹不掉。
”这种执着背后,是中国人对家国尊严的集体守护。
正如疫情期间逆行武汉的志愿者、河南暴雨中接力救援的普通市民,中国人向来不缺乏对正义的炽热追求。
许可馨事件之所以引发持续关注,正因为触碰了这条底线:你可以选择离开,但不能践踏生养你的土地。
如今,许可馨的社交账号依旧更新着高尔夫球场、私人游艇的照片,评论区却永远充斥着中文的怒骂。
有网友戏谑:“她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离不开中文流量,又看不起中文网民。”
这场跨国界的舆论拉锯战,早已超越了对个体的批判,演变为一场关于尊严、责任与归属感的全民思辨。
或许正如一位旅美华侨的留言:“在海外越久,我越懂得,护照颜色可以换,但血脉中的红,永远褪不掉。”许可馨们精心编织的“新人生”,终究绕不开一个永恒的问题:当一个人否定了自己的来处,又该如何找到真正的归宿?
这值得我们深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