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在北京蜗居13年的吴德病逝,留下三行遗嘱令人落泪

历史详说官 3天前 阅读数 51 #历史

1995年11月29日,前北京市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副国级)吴德在北京住所内去世,享年82岁。

临终前,吴德在病榻上颤抖地写下了三行遗嘱:

遗体捐医学研究;住房交还国家;所有稿费捐西北女童助学。

吴德的一生波澜壮阔,堪称传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自己对信仰的终极诠释。

吴德,1913年出生于直隶(河北)丰润,20岁加入共产党,最初在唐山地区参加工人运动,先后组织了著名的开滦煤矿大罢工和唐山总同盟大罢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入侵华北,吴德发动开滦矿举行起义,构成了冀东起义的一部分,参与创建了冀东抗日联军,此后长期在河北东北部与日军进行游击战。

1940年,吴德作为晋察冀代表前往延安参加七大,向毛主席当面汇报冀东的工作情况。此后留在延安工作,担任中央敌后城市工委会秘书长(书记为周恩来,副书记为康生)。

抗战胜利后,吴德重回冀东,担任冀热辽分局组织部长,后出任唐山市委书记。建国后升任天津市市长(为历史上第二位天津市长,第一位是黄敬),1955年又升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

1966年6月,吴德被紧急从吉林调到北京,担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负责重组北京市委的领导班子,从此直到1978年辞去职务,再到1995年病逝,吴德基本上都在北京。

在担任北京市委领导职务期间,吴德工作细致,耐心负责,赢得了中央的认可。尤其是1971年的九一三后,作为北京军区政委的吴德处事冷静,沉着应对,被毛主席评价为“吴德有德”,“一鸣惊人”。

由于突出表现,1973年十大上,吴德进入中央政治局,并担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此后和汪东兴等人积极协助华国锋、叶剑英对四人帮实施了隔离审查。整个过程中,他积极参加,立功颇巨。

1977年,吴德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年后,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辞去了政治局委员的职务。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全体公报通过,“决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四位同志的辞职请求,免除或提请免除四位同志所担负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吴德于是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职务,正式进入退休阶段。

吴德的女儿吴铁梅说,父亲退休后,搬到东交民巷17号3号楼里,生活待遇基本没有变化。由于吴德在调到北京前就是吉林省委第一书记,所以享受正部级待遇。和吴德一起退休的汪东兴、纪登奎、陈锡联也都大差不差。

1982年,鉴于吴德在粉碎四人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选为中顾委委员,他担任这一职务10年,直到1992年中顾委撤销。

据吴德的女儿吴铁梅回忆,父亲一生嫉恶如仇,看到新闻报道贪污的事情,会生气地要求把电视关掉。有时候听说一些不好的事情,还会跑到中纪委专门发言。

晚年的吴德著有《吴德口述》一书,其中有很多珍贵的回忆,此书的稿费都在吴德病逝后被捐献了出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历史详说官

历史详说官

这里有最精彩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