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美宇航员返回,坠入黑障区变火球,信号中断,究竟多可怕?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2025年3月18日,美国宇航员苏妮·威廉姆斯和布奇·威尔莫尔结束了长达9个月的太空滞留,搭乘SpaceX的“龙”飞船返回地球。
而这场回家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从脱离国际空间站到最终溅落海面,宇航员们经历了信号失联、高温灼烧、黑障区穿越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考验。
航天器返回地球的过程,被称为“再入大气层”,是载人航天任务中最危险的阶段之一。
无论是中国的神舟飞船、俄罗斯的联盟号,还是美国的“龙”飞船,所有航天器在返回时都必须面对极端高温、剧烈震动和短暂失联的挑战……
那么黑障区究竟是什么?为何会让返回舱烧成火球并导致信号失联?它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危险呢?
【黑障区:神秘的太空 “陷阱”】
黑障区并不是大气层中某个特定的区域,而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
当飞行器以极高的速度返回大气层时,在一定高度和时间范围内,飞行器周围会出现一系列特殊的物理变化,从而导致与地面的通信联络严重失效甚至完全中断,这个出现特殊物理变化、通信中断的阶段所对应的区域,就被称为黑障区 。
黑障区通常出现在地球上空 35 - 80 千米的大气层之间,这个高度范围属于大气层中的中间层和热层底部,大气密度相对较高,但又不像对流层和平流层那样有明显的气象特征和稳定的大气结构。
当美国宇航员乘坐的返回舱以极高的速度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与大气分子之间发生了剧烈的摩擦和挤压 。
这种摩擦和挤压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得返回舱表面的温度急剧升高,甚至能达到 2000℃左右。
在如此高温下,返回舱表面的材料开始熔化、升华,同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被激发和电离,形成了一层由带电粒子组成的等离子体鞘套,包裹在返回舱周围。
等离子体鞘套的存在是导致通信中断的关键因素,我们知道,现代通信主要依靠电磁波来传输信号,而等离子体中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够与电磁波相互作用 。
当电磁波试图穿过等离子体鞘套时,会被其中的带电粒子吸收、散射和反射,导致信号强度大幅衰减,甚至完全无法穿透,从而造成返回舱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联络中断,形成了黑障区。
【美国宇航员的惊险历程】
2024 年 6 月 5 日,美国宇航员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搭乘波音 “星际客机” 飞赴国际空间站,执行首次载人试飞任务 ,本以为这会是一次充满荣耀与探索的征程,却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长达 9 个月的太空滞留。
在飞行过程中,波音 “星际客机” 暴露出严重的技术问题,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等状况接连出现,使得飞船的飞行姿态控制和动力系统受到极大影响 。这些问题导致原定于 6 月 14 日的返航计划被迫取消,两名宇航员被困在了国际空间站,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波音公司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巨头,在商业载人航天项目中却多次出现技术问题,这无疑令人感到失望。
回顾波音 “星际客机” 的研发历程,可谓是波折不断。
2019 年 12 月,“星际客机” 首次不载人试飞,就因软件缺陷等问题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被迫取消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计划 。
此后,2021 年 8 月的第二次不载人试飞又因火箭推进系统故障推迟。
尽管 2022 年完成了第二次不载人试飞并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但推进器故障、软件问题和冷却系统故障等隐患依旧存在,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列为最高级别安全隐患。
2023 年,“星际客机” 的首次载人飞行测试因降落伞系统缺陷、线缆易燃问题和推进系统复查多次延期。
到了 2024 年,首次载人任务强行实施,结果还是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宇航员滞留太空。
经过漫长的等待,美国航天局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终于制定了救援计划 。
美国东部时间 2025 年 3 月 18 日凌晨,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与另外两名宇航员尼克?黑格和俄罗斯宇航员戈尔布诺夫一起,乘坐 SpaceX 的 “龙” 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踏上了返回地球的征程。
而归途并非一帆风顺,当 “龙” 飞船以极高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瞬间进入了黑障区,返回舱与大气分子剧烈摩擦,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迅速变成了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 。
此时宇航员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深知自己正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一切只能依靠飞船自身的系统和自己的经验来应对。
在黑障区内,返回舱不仅要承受高温的考验,还要应对过载带来的身体挑战 。
飞船在高速下降过程中,产生的过载力可达 4 - 5G,这对宇航员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他们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清醒,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当 “龙” 飞船突破黑障区后,又面临着海上回收的挑战 。
“龙” 飞船选择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溅落,这就意味着飞船需要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安全着陆。
海域面积广阔,风浪、海流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飞船的降落位置和稳定性,甚至可能导致飞船翻覆。
一旦出现意外,救援工作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黑障区对航天器的威胁】
黑障区对航天器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就是高温对航天器结构和设备的破坏 。
当返回舱进入黑障区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可达到 2000℃左右,如此高的温度足以熔化大多数金属材料。
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返回舱的结构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内部的设备也会因高温而损坏,这将直接危及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等离子体鞘套对通信和导航系统的干扰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黑障区内,由于等离子体鞘套的存在,通信信号无法正常传输,导致航天器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
这使得地面控制人员无法实时了解航天器的状态,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
同时,导航系统也会受到干扰,导致航天器的定位和姿态控制出现偏差,增加了着陆的难度和风险。
黑障区还会对航天器的气动性能产生影响 ,在黑障区内,航天器周围的气流变得非常复杂,气动力和力矩的变化会导致航天器的飞行姿态难以控制。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飞行姿态,航天器可能会偏离预定的轨道,甚至出现翻滚等危险情况,进一步增加了着陆的难度和风险。
为了应对黑障区带来的挑战,各国在航天器的设计和技术研发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在防热材料和结构设计方面,科学家们研发出了各种高性能的防热材料,以保护航天器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
在通信技术方面,各国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以解决黑障区内通信中断的问题 。
一些国家还在研究利用激光通信、量子通信等新技术,来实现黑障区内的可靠通信 。
【结语】
宇航员返回地球的过程,是人类航天探索中最惊心动魄的篇章之一。
从黑障区的信号失联到高温灼烧的火焰考验,再到海上溅落的最后一步,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风险。而,正是这种勇气与坚持,推动着人类不断向宇宙深处迈进。
苏妮·威廉姆斯和布奇·威尔莫尔的故事,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胜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
他们的经历提醒我们,航天探索不仅是科学与技术的较量,更是人类勇气与智慧的体现。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或许能够克服更多的挑战,但宇航员们的勇气与奉献,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
参考资料:
新华社新闻在2025-03-19关于《美国“龙”飞船载滞留空间站宇航员返回地球》的报道
新华社新闻在2025-03-19关于《美国“龙”飞船载滞留空间站宇航员返回地球》的报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