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考状元被北大录取,11年后失业在家自称“废物”!她经历了什么…
小赵是2013年河北唐山的高考状元。最近,她做客壹次访谈录,讲了自己高考后十多年的人生经历。
她的话里满是自嘲,称自己是“小镇做题家”、“北大废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确实不算成功:毕业7年没有稳定体面的工作,回老家跟着父母生活,工作四处碰壁,索性开始靠码字生活……
作为当年高考的胜利者,她认为,高考并不能改变人生走向。
那年,小赵得知自己是高考状元时,并没有感觉欣喜,反而觉得“完蛋了”。这话听起来有些怪,高考状元哎,能进全国一流学府,前途无限,家族荣光,怎么会不开心呢?
但听了小赵的解释,又觉得她的心情可以理解。
她说在她18年的人生里,不断有人告诉她,要好好上学,考了好成绩就有了一切。她隐隐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对,但又没有别的路可走,就当了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她觉得,如果高考考砸了,就可以无所畏惧地去尝试新的生活。但考得这么好,就注定要一直走在这条路上,继续扮演一个好学生的形象。她其实内心并不希望这样。
小赵的分数能进北大,不过要报提前批。提前批专业有限,她选了小语种的日语。其实这不是她喜欢的专业,不过所有人都说能上北大已经很好了,所以她就选了这个,反正她也没有特别喜欢的专业。
后来,小赵就去了北大。身边所有人都觉得非常好,但她融不进大学生活。9月份开学,她哭了整整一周,不管住宿还是专业,都让她特别不适应。
有人在北大活得很精彩。这些人要么是天才型的学霸,要么是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他们在学校如鱼得水。
但小赵不是这样的人,她一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而且,她学的不是喜欢的专业,上课很难跟上节奏。大一下学期,她连日语的考试试卷都看不懂了。曾经的高考状元,在北大成了学渣。
再后来,她转了专业,改学新闻学。就是近年引发热议的新闻学,考公职位很少,考研又说不清意义的那个专业。
大学四年,小赵是稀里糊涂地过的。她觉得很不好意思,北大校园时光,没有让她有什么改变。
这么说,好像是在黑北大,她更觉得不好意思。说到底,她觉得还是自己没有利用好资源,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也没有让自己的人生有怎样的变化。
毕业时,身边人忙着去聚会、拍毕业照。她也没参加这种联络感情的集体活动,和一个朋友相互拍了几张毕业照,就很平淡地毕业了。
毕业后,她没有走校招,也没有接到offer,完全两手空空地离开了让自己伤心4年的地方,直接回了河北老家。
她和父母一起生活了一个月,然后尝试新的工作,又很快辞职。
工作时,她发现自己好像很少能看到太阳。一早出门坐车,一整天都待在室内,钢筋混凝土的办公室,靠着日光灯吸收光源。晚上下班大多时候天已经黑了,也看不到太阳。
毕业后的几年,她内心非常纠结,陷入了严重的内耗。她也渴望有个体面的工作,但好像职业一直在走下坡路。
她最初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后来是科技公司、房地产公司,但都做不了多久。大的集团不行,她又换到几十个人的公司,甚至去了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公司,但都做不好。
工作换了无数个,但经历的都是一次次的失败。
偶尔有同学联系她,问她在哪里工作。她说自己回老家了,对方就不再回复她了。她感觉很受伤。在同学眼里,她脱离了精英体系,是个没有什么用处的人了。
但没办法,生气又有什么用,她只能平静地接受。她其实一直很介意这件事,或许完全不在乎要到20年后了,那时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可能走出这份打击吧。
前几年,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喜欢写作,然后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唯一能把握的事情了。
她强迫自己开始写作训练,一开始写几十个字,后来写几千个字,她也尝试去投稿,结果被采用了,她有了些信心,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
去年,她还写了6万多字的小说,去参加一个台湾的文学比赛。小说入围了,但没拿奖,她觉得能被评委看到就是很快乐的过程。
小赵觉得自己高考后的这些年,就是逐渐接受自己是个废物的过程,逼迫自己去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过程。
适逢高考季,她将自己挣扎的过程讲给别人听,也是想加深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高考成绩好,并不一定意味着未来一切顺利。
即使有北大光环,如果不能融入社会,也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废物。高考成绩再好,不能让进入一个体面的工作单位,也不能有个体面的婚姻,没办法成为一个好妈妈。
小赵对自己有许多自嘲,但其实她一直在寻找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这已经很好了。
人生的路那么长,高考并不能决定一切,外界的评价标准也不能决定一切。能够真正决定自我人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