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贵州旅游凭借交通改善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迎来了飞速发展。2023年,贵州成功吸引了12.84亿人次游客,旅游收入高达1.46万亿元,创下全国第一,成为文旅市场的黑马。然而,2025年,贵州却宣布全面取消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免门票政策,并取消了实施多年的高速通行费减半政策,这一决策让人颇感意外。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贵州旅游的底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政策调整的背后动因
1、财政收入压力逐渐增大
虽然贵州是一个旅游大省,但从整体经济水平来看,依然是一个相对不发达的省份。近年来,贵州实施的大规模优惠政策,像高速过路费减免就让地方财政损失了数十亿。这些政策的初衷,主要是刺激消费、帮助脱贫及恢复疫情后的旅游市场,但随着目标的基本完成,政策的退出似乎是为了平衡财政收入与公共投入,避免过度依赖财政补贴。
2、文旅战略的调整

贵州旅游在过去的几年中,作为新兴旅游目的地,通过门票减免和交通便利化政策,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国内游客。过去的政策更多是为了树立贵州的旅游形象、招商引资以及促进行业的起步,现在随着这一阶段目标的完成,贵州需要调整策略,进一步提升旅游质量,而非单纯依赖门票和优惠政策的拉动。
3、瞄准更高端的消费群体

贵州之前的优惠政策虽然吸引了大量老年游客,但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如今,贵州旅游要吸引的,是那些来自长三角、粤港澳等消费能力强的高端客户。这些游客更注重旅游体验和品质消费,因此,未来贵州的文旅发展将重点吸引这些“消费不差钱”的群体。
贵州旅游为何如此底气十足?
1、天赋异禀的资源优势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且保持原生态,是全球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发育地区。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梵净山等世界级景点让贵州独具魅力。此外,贵州多元的民族文化和风情,也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这些独特的资源,让贵州具备了超越其他省份的竞争力。
2、气候差异化优势
贵州作为南方少数几个避暑胜地,吸引了大量夏季游客。六盘水、毕节等地夏季游客超过40%,成为长三角、川渝等地区居民避暑的首选地。贵州成功利用其气候差异化优势,填补了南方高温地区的空白,差异化定位的成功使其在全国文旅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3、自媒体平台助力品牌塑造

近年来,贵州通过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大力宣传“多彩贵州”的形象,《航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影视节目也为贵州旅游打了大量的广告。这些平台持续强化贵州的品牌形象,使其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选择。
4、优惠政策有效引流

交通的改善无疑是贵州旅游成功的关键之一。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高铁网覆盖主要城市,机场密度居全国前列,缩短了游客的时间成本。而一系列门票优惠和高速通行费减免政策的组合拳,尤其是对口帮扶省份的免票政策,极大地刺激了自由行和自驾游的增长,迅速打开了市场。
贵州旅游发展中的隐忧

尽管贵州旅游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在这片繁荣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过度依赖门票经济,深度体验不足

贵州的许多景区,像黄果树、梵净山等,门票收入和观光车收入占比超过50%。然而,二次消费明显不足,人均购物消费低,大多数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短,体验也浅。景区的“打卡即走”现象严重,缺乏深度体验项目,造成了景区热度与周边资源冷清之间的巨大反差。随着门票优惠政策的取消,这种情况可能更加凸显。
2、同质化的商业开发

贵州文旅的同质化问题也相当突出。千户苗寨成功后,许多景区盲目跟风,青岩古镇、肇兴侗寨等地的“苗寨”风格逐渐千篇一律。甚至,部分地方的民族文化表演,也逐渐程式化,失去了原本的魅力。游客的文化体验变得浅层化,难以形成真正的共鸣。
3、接待能力与服务质量滞后

尽管游客量激增,但贵州的酒店、餐饮、交通等配套设施并未跟上。旺季时,价格暴涨,服务质量却大幅下降,部分景区的服务人员临时聘用,服务意识薄弱,游客满意度降低,口碑逐渐下滑。数据显示,仅有12%的游客愿意在首次到访后再次重游。贵州缺乏持续吸引游客的长效机制,如何在旅游业的增长中保持服务质量,将是未来的挑战。

贵州旅游虽然取得了突破,但在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商业化开发过度、接待能力差等问题上,依然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取消优惠政策虽然有其必然性,但也可能使一些低消费群体失去选择,尤其是老年游客。未来,贵州要更注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发深度体验项目,并逐步实现文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