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奖项揭晓:胡金秋获MVP,投票机制公正性受到质疑
CBA每年的个人奖项评选,总能引来不少关注。谁拿了MVP,谁成了最佳教练,球迷们在茶余饭后都能聊上几句。今年的结果也揭晓了,奖项归属一锤定音。可这些奖项背后,到底说了些什么?看似热闹非凡,其实里头门道不少。
胡金秋继续坐稳CBA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的位置,在浙江方兴渡的表现确实不赖,打得稳、抗得住、冲得出。不过,咱也得问一句,这奖是给打得最好的,还是带队赢球最多的?要是后者,那别的队那些拼死拼活的核心,怕是连个水花都打不出来。球迷心里都有杆秤,只看分数和战绩,有点“一叶障目”。
杨瀚森还年轻,能连着两年拿到最佳星锐球员,说明他是真有点本事。他在青岛国信制药的发挥也不虚,常有亮眼操作。不过,有时候星锐奖也像是“急着给人贴标签”,球员还在长身体的阶段,风头太盛,容易飘。篮球这活儿讲究的是长期稳定,不能光看这两年有多风光。
洛夫顿在上海久事是把好手,技术娴熟、打法灵活,是球队的支柱。但这奖也让人想起一句老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援强没错,可咱联赛是不是太依赖这些外援了?让他们一来就当大哥,年轻的本土球员在板凳上坐冷板凳,心气儿都打没了,久而久之,自己家的苗子也长不高。
王博带浙江方兴渡打得井井有条,战术安排、临场指挥都拿得出手。这奖落到他头上,不算冷门。但不少人也在想,教练奖是不是也有“强队优待”?有些带着弱队死磕强队、拼到最后一刻的教练,光是保级成功就已经是本事,可惜没人看得见。他们的努力,容易被成绩遮住了光。
防守这活儿,说实话,不如进攻讨喜,孙铭徽却做得不含糊。这奖给他算是给防守球员一个“名分”。只不过,现在球迷眼里全是数据和高光镜头,防守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苦活累活,总是被低估。像孙铭徽这种“默默无闻的保镖”,咱得给个大大的赞。
任骏飞这名老将,能拿下最佳第六人,算是对他多年来兢兢业业的肯定。替补出场不等于角色小,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关键先生”扭转战局。可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球队都有条件培养这么能打的第六人?还是说资源只向老牌强队倾斜,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联赛就容易失衡。
曾凡博能拿进步奖,说明他真下了功夫。他在北京北汽的表现比前几年有了大台阶的提升。不过,进步这词,说起来容易,评起来却难。有时候是战术位置变了,人就更亮了;有时候是上场时间多了,自然刷得出数据。这奖到底评的是个人努力,还是系统配合?还得掂量掂量。
今年这些奖项全是通过媒体和教练投票定的。听起来挺公正,实际上呢,难保没有“人情票”或者“关系票”。有的球员打得不错,但因为曝光率低,最后连个提名都混不上。有的媒体看谁顺眼就多投几票,公不公正,全靠良心。这评奖机制,是该坐下来重新商量商量了。
评奖本身是好事,能激励人。但如果只看脸熟、只认战绩,那就不是奖了,是“圈子游戏”。咱希望的是,这些奖能让球员更努力、联赛更公平,而不是变成每年一次的“面子工程”。打铁还需自身硬,奖项评得漂亮,比赛才更有看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