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生前要求火化,为何去世后建立纪念堂?邓小平说出答案

漫步心灵田野 3天前 阅读数 0 #历史

我死法也就那么几种,要么被枪崩了,要么坐飞机掉下来摔死,要么坐火车翻了命丧当场,要么就是游泳时淹死了,再不就是被细菌感染要了命。

1961年,毛主席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聊起了生死话题,他那种看淡生死的态度,真的让蒙哥马利打心底里佩服。

毛主席也讲过:“人生路上,七十三和八十四,算是两个难关。”

可能真的是话里有话,1976年9月9日那天,毛主席在八十三岁的高龄时离开了我们。他走后,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领导人,响应全国老百姓的心声,中央决定建起毛主席纪念堂。

多年后,社会上居然传出这样一个说法,说邓小平打算拆掉毛主席纪念堂。这事儿是真的吗?面对那些纷纷扬扬的“疑问”,邓小平一直等到1980年才正式回应。

【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九一三事件过后,毛主席看起来突然间就老了很多,再没了以前游长江时的那股子劲儿。身体慢慢不行了,但他却更加上心国内的建设。那时候,国际上局势动荡得很,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大佬都对新中国不友好,还拦着咱们的经济、科技发展。

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心里挺担忧以后的事儿,他老跟老同志们说,得多看书学习,不能大意。他还对那时候特别强大的苏联,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感觉他们说不定哪天就垮了,就像他们卫星能上天,但红旗说不定哪天就掉下来了一样。”

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明白毛主席说的那些话,同时,对于毛主席一直担心的“修正主义”,一些老同志也讲不清个中缘由。

毛主席老爱提“修正主义”,那时候的我,说实话,真没咋搞懂是啥意思,但现在算是明白了。过了好些年,东欧那边出了大乱子,整个世界都轰动了,咱们国内的一些同志也被惊得不行,这时候他们才体会到毛主席当年那番话的深意。

毛主席在世的时候,为了不让中国走上苏联的老路,他想了很多办法。1971年10月25日,有了好多国家的支持,咱们中国终于又在联合国有了合法的位置,但这可不是毛主席为了搞好外交干的唯一大事。

1972年那会儿,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咱们中国串门了。他一踏进国门,咱们中国老百姓那个热情劲儿,简直了,把他包围得严严实实的。等他走到菊香书屋那地儿,一眼望去,眼前的景致直接让他愣住了,惊得不行。

毛泽东那屋子简单得很,放眼望去全是书,他显然不太在意个人的享受。我敢肯定,中国人民打心底里敬仰他,那可不是装的。

尼克松跟毛主席聊天时,特别吃惊的是,毛主席虽然上了年纪,但脑子依然灵光得很。他看问题特别透彻,总是能一下子就说到点子上,让人佩服。

“老总,您真的让全世界都变了样。”尼克松打心底里这么说。

哎,我哪有那么大的能耐,我就只是在北京周边动了动几块地方......”面对尼克松的夸奖,毛主席表现得很淡定。

这次聊天特别顺畅,中美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了好转。聊完之后没多久,毛主席就收到了一封信,是邓小平写的。

那时候,邓小平正在江西南昌辛勤劳动。他给主席写信说:“我心里还想着为党和人民出点力,干点实事......”

看完信,毛主席就跟身边的同志讲:“小平真是个能人,特别有能耐,以后咱们中国啊,还得靠这个小个子呢。”

说起来,从1969年10月开始,邓小平就被安排去了江西南昌。那时候起,毛主席心里就一直惦记着他,老说:“邓小平这人,真有能耐。”而邓小平呢,一逮到机会就给毛主席写信。

年纪大了,毛主席对自己的后事也越来越重视了。他看到周总理身体一天比一天差,还得辛苦管理国务院的事,心里头直叹气,觉得挺不是滋味。

周总理跟毛主席说:“主席,现在该让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了,好帮您分担点。”毛主席想了一会儿,然后慢慢答应道:“行,这样也好。”

1973年那会儿,邓小平正在江西南昌辛苦劳动呢,突然接到中央的电话,说让他赶紧回北京开会。他瞅瞅周围,天色都暗下来了,就跟老婆卓琳说:“咱们得走了,回北京咯。”

聊着聊着,邓小平心里头也涌起了许多感慨。

在江西工作的那几年里,邓小平和当地的百姓建立了真挚的感情。要走的那天,他坐车离开,老百姓们站在街道两边不停地招手,车开得老远,大家还在那挥着手,直到看不见车了,人群才慢慢散去。

小平同志,您安心地踏上新的旅程吧。

【毛主席的伟大功绩】

邓小平走进菊香书屋,跟毛主席握了手,俩人都沉默了好一会儿。他们在屋里头聊了好久,具体说了啥咱也不清楚。反正后来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后,就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这肯定是毛主席对他的看重。

邓小平没让毛主席失望,他重新出山后,帮了周总理不少忙,一起调整工作。1975年,他写的政府报告里头说了这么一句:“咱们国家这些年发展得不错,现在里头外头都不欠债了......”

这成果真的让人惊叹。想想建国那时候,咱们国家啥都没有,穷得叮当响。但现在呢,咱们有了“两弹一星”这样的国宝,工业化建设也搞得差不多了,而且还没欠下啥债。虽说那时候经济不咋地,但已经有了发展的底子。说白了,要是没这些基础,后来的改革开放也很难搞得那么顺。

这全是多亏了毛主席的带领,而且他做的贡献可不止这些。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里,咱们国家的农村建起了好多水库,还有各种各样的乡村学校。

这些水库对我国粮食生产来说至关重要,它们发挥了很大的水利作用。再看看那些学校,虽然条件简单了点,但真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实惠,特别是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受益匪浅。

据说,在解放前那会儿,全国大多数人都不识字,文盲率超过了八成。说到那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其实也就比普通人多会写几个字,而且这些人里头,大多数还都是城里人。再看看农村,整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不识字,这事儿太常见了。

解放后,毛主席特别挂念乡村的教育问题,他推动办起了好多“识字班”,帮着农民朋友们学文化。到了他晚年,毛主席更是下了大力气,让农村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所以在1978年重新开始的高考里,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居然占了多数,这个让人意外的数字,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毛主席以前定的那些政策。

可是,命运弄人,1976年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1月8号,周总理因为生病走了;没隔多久,7月6号,朱老总也离开了我们;再到9月9号,伟大的毛主席也永远闭上了眼睛。

这一年,对咱们中国人民来说,真是遭了大难了,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里,大家心里都挺没底的,不知道以后的中国该怎么走。

为了纪念伟大的领袖,中央政府做了个决定,要建个毛主席纪念堂,把主席的遗体安放在里面,好让大伙儿能亲自去看看领袖的样子。

说实话,这种做法和毛主席的真实想法并不一致。毛主席在世时,经常聊起死亡这个话题,他常说:“等我死后,就把我拿去喂鱼吧,因为我活着时挺爱吃鱼的。你们就把我扔到海里,说‘毛泽东在这儿给大家道个别了’......”

在我归去的那天,你们别太难过,都穿上那些五颜六色的衣裳,欢欢喜喜地来送我。这其实是自然规律的成功体现。要是人类永远不老不死,从孔子那会儿起到现在,恐怕整个地球早就挤得满满当当,没法住人了......

另外,毛主席还亲自率先签署了火化同意书。要是真按他的心愿来,他本该和众多同志一样,选择火化,就是那句“活着不占啥,死了也不留啥”。

不过,老百姓们对毛主席那是打心底里尊敬,都盼着能见上他一面。中央那边呢,左思右想,觉得建个纪念堂更合适。于是,就把全国各地的行家能手都召集来了,大家伙儿围着怎么建好这个纪念堂,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那时候,也有人想着把毛主席的纪念堂建在韶山,毕竟韶山是毛主席的老家嘛。但没想到,这个点子被中央给否了。

毛主席是咱们国家的头儿,放在北京最合适不过。

【邓小平要拆毁纪念堂?】

不过,在北京选地方建纪念堂成了难题。大家商量了好久,最后中央拍板,决定把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就放在人民纪念碑的南边。

毛主席一直都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咱们也得让他回到群众身边,确保他始终和咱们老百姓心连心。

尽管如此,但这终究违背了毛主席的真实想法。他生前希望,自己去世后遗体不要搞特殊化,要跟其他同志一样进行火化处理。

可能因为这个缘故,邓小平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有一段时间流传着一些风言风语。有人说“邓小平打算拆掉毛主席纪念堂”,甚至还说“用不了多久,邓小平就会下这个决定”。对于这种无端的传言,邓小平当然是不放在眼里。但随着谣言越传越离谱,邓小平也不得不亲自出来说明一下,免得让某些人产生误解。

要是没了毛主席,新中国可能还会在摸索中走好久的弯路,不管啥时候啥地方,中国人民都不会忘掉毛主席的恩情......建立毛主席纪念堂,是大家伙儿共同的心愿,已经建好了,再去拆它,那可真不合适,我肯定是不会这么做的,打心底里我就没动过这念头。80年代的时候,邓小平在面对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提问时,就是这样回答的。

我一直都是毛主席的忠实战士,毛主席的纪念堂也绝不会被人拆掉。邓小平多次强调这一点,这才让一些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说实话,那个谣言能传开,主要是因为那时候有些国家老出现领导人一走,政策就跟着没影儿的情况。这让大伙儿都琢磨,中国是不是也得闹出啥大动静。可邓小平老人家直接说了,咱们中国不学苏联那一套,他们那套做法迟早得出问题。

后来那些年,每当邓小平聊起毛主席,脸上总是带着敬重。他常说:“毛主席能救新中国,这话真不假,他对咱们国家的贡献,谁也没法抹掉......”

而且,邓小平在毛主席“一个中国,其他商量”的思路基础上,想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个厉害的办法,给澳门、香港等地的回归打下了好基础。

那时候,邓小平看清了形势,觉得以后世界会有段时间能和平发展,所以就赶紧调整政策,带着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说到毛主席纪念堂,它现在还稳稳地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每年,好多游客都专门跑来参观。有的老人家看到毛主席的遗像,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想想看,一个领导人走了这么多年,大家心里还念着他,甚至为他掉眼泪,这不就是毛主席一辈子无私奉献的最好证明嘛。

有个学者在跑了好几个省市后,到了北方一个地儿,问了个农民大哥:“现在都日子好过了,咋你们还想念着毛泽东呢?那时候可比现在‘穷’多了啊。”

学者们压根儿没料到,农民的回答既朴实又直接点到了关键:“那会儿是穷了点儿,我也不懂啥高深的理论,可我知道发展这事儿急不得,得慢慢来。就像种庄稼,没有老一辈人先撒下种子,地里哪能长出粮食来呢?”

说起来,毛主席那是真真切切地看重咱们贫苦大众。你看,就连陈永贵那样的农民都能当上总理,这还有啥说的呢?谁是真的对我好,谁不是,我心里跟明镜似的,能分得清清楚楚......

这位老农夫的一席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里话。毛主席的纪念堂不光矗立在北京,更深深刻印在亿万老百姓的心坎里。只有那些实心实意为人民着想的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敬仰。就像臧克家说的那句话:“有的人虽然离世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如同死去......”

毛主席这位伟大的带头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每当社会上有不公平的事儿出现,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毛主席,这真的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啥是人民领袖?看看这个,这就是真正的人民领袖!人民领袖是啥样?就是那种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为大家着想的人。你瞅瞅,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领袖,没错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漫步心灵田野

漫步心灵田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