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拒答《华尔街日报》提问,称该媒体为“烂报纸”
5月4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突然情绪爆发,拒绝《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还将其斥为"中国代理人",语出惊人。
背后实为该媒体批评其关税政策所致。这家曾获特朗普首个专访的保守派媒体,如今也开始刊发质疑文章,令他难以接受。
总统为何对批评如此敏感?美媒环境变化会如何影响政策走向?
作者-山
一条提问引爆的总统怒火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五月午后,特朗普刚结束在海湖庄园的悠闲假期,乘坐"空军一号"返回华盛顿。
在这个离地万尺的环境里,这位79岁的老人本该心情舒畅,但当《华尔街日报》记者试图询问美俄领导人会谈的进展时,事态突然急转直下。
特朗普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像个被踩了尾巴的猫,猝不及防地炸毛了。他不但拒绝回答问题,还破口大骂这家媒体是"烂报纸",更离谱的是,他毫无逻辑地将其称为"中国的代理人"。
在场的记者们面面相觑,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这种对中国的随意牵连,既荒谬又危险。
要知道,《华尔街日报》的背后是传媒大亨默多克,这位大亨同时拥有福克斯新闻台——那个几乎天天为特朗普唱赞歌的媒体。
特朗普的国防部长海格塞斯本人就是从福克斯电视台的主持人直接空降而来。这些亲密关系摆在眼前,特朗普却从不指责福克斯有任何问题,这种双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在美国众多主流媒体中,《华尔街日报》已经算是对特朗普相当客气的一家了。它不像《纽约时报》那样直接将其比作"新时代的希特勒",也不像《华盛顿邮报》那样将"民主死于黑暗"挂在嘴边。
然而特朗普似乎已经到了对任何质疑声音都极度敏感的地步,一点点不同意见都能让他情绪失控。
这一幕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无数网友调侃《华尔街日报》可改名为《长城街报》。
这种看似随意的爆发,实则折射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何一家曾经被特朗普视为"知己"的媒体,如今会被他视为"敌人"?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剧烈变化?
《华尔街日报》曾是特朗普上台初期的座上宾。他当选后,该报主编是最早获得特朗普专访机会的媒体人之一。这一度让其他媒体羡慕不已,毕竟在美国媒体政治光谱中,《华尔街日报》占据着相当特殊的位置。
它是典型的保守派媒体,但同时又代表着华尔街的金融利益。不同于福克斯这样的极右媒体,《华尔街日报》一直试图避免陷入"MAGA化"的泥潭,保持相对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这种立场使其在主流媒体中显得相对独树一帜,既不像《纽约时报》那样天天想着怎么批评特朗普,也不像福克斯那样变着花样地吹捧他。
然而,这种蜜月关系在最近出现了急剧转变。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开始,他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引起了华尔街的强烈不满。
《华尔街日报》作为华尔街利益的代言人,自然无法对此视而不见。该报开始刊登一系列批评关税政策的文章,指出这些政策导致美国债市暴跌,美元走势异常疲软,给华尔街带来了巨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它们主要是阐述事实,甚至算不上尖锐批评。与那些左翼媒体相比,它的批评已经相当克制了。
然而,这似乎依然超出了特朗普的接受范围。在他眼中,曾经的亲信居然"背叛"了他,让他无法容忍。
这种态度在特朗普1.0时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的他虽然对反对声音也很敏感,但还能保持一定的理性边界。而如今,任何不完全符合他预期的声音,无论来自什么方向,都会让他感到被"背叛"。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预示着他对关税政策的坚持背后,或许藏着更复杂的个人情绪因素。当媒体对政策的批评被解读为人身攻击时,政策本身的经济效果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关税政策的经济反噬特朗普对《华尔街日报》的愤怒宣泄绝非孤立事件,它折射出的是其关税政策遭遇的广泛质疑。
这位自诩"贸易天才"的总统再次祭出了他最拿手的工具——关税,但这一次规模更大,强度更高。他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达34%的关税,目标直指从汽车零部件到苹果手机等广泛商品。
这种极端政策已经开始产生显著后果。根据最新数据,美国第一季度GDP增长率降至0.4%,创下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零售商普遍抱怨"没货可卖",因为以目前的关税水平,进口100美元商品需向海关支付至少145美元关税,这直接抹杀了经营利润,迫使企业在亏本销售和大幅提价之间挣扎。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客开始质问消费者为何不能买其他国家的产品时,企业回答道:"没有哪个国家拥有中国所拥有的基础设施。"他们尝试将生产转移到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甚至欧洲,却发现这根本行不通。
这种情况让特朗普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需要证明自己的政策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经济数据和商业现实却在无情地打脸。
当《华尔街日报》和其他媒体报道这些现实问题时,特朗普选择了攻击信使而非反思政策,这显示出他在处理批评时的典型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这一轮关税战的应对比第一轮更加从容不迫。中方明确表态:"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并要求美方先拿出诚意纠错。这种态度让特朗普的策略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
特朗普政府内部开始出现松动迹象。同时,白宫也在试图为可能的政策调整做准备。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恰恰解释了为何特朗普对媒体批评会如此敏感暴躁——当政策成效受质疑,个人威信也随之动摇。
特朗普对《华尔街日报》的失控反应绝非偶然事件,而是其情绪失控模式的典型体现。对比他的第一任期和第二任期,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和挫折累积,这位总统变得越来越易怒脆弱,越来越固执己见,越来越听不进不同意见。
82岁的拜登被贴上"老年痴呆"的标签,而79岁的特朗普则承受着"情绪不稳定"的质疑。
在接受采访时,当被问及是否担忧经济衰退时,特朗普回答含糊其辞,一方面声称自己"不担心经济会萎缩",另一方面又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当被追问是否会对其关税政策造成的影响负责时,他那句"最终会对一切负责"既像承诺又像威胁。
这种矛盾表现在他的整个执政风格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匆忙制定针对各国的关税方案时,他的高级官员们承认只花了几天时间就考虑这场"经济地震"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更令人担忧的是,特朗普似乎越来越依赖于个人情绪来制定重大政策。他的内阁成员和工作人员团结的主要原因不是共同的政策理念,而是对被总统在社交媒体上批评的恐惧。这种管理方式导致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连贯性和预见性。
面对这样一位情绪化领导,美国的盟友们开始思考如何应对。与此同时,美国社会自身也变得越来越撕裂。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受到民主党人的反对,甚至连许多共和党议员也表达了担忧。
加州州长纽森甚至宣称"加州不是美国,将会对中国敞开贸易大门",显示出美国内部的严重分裂。
而特朗普与《华尔街日报》的这场冲突,不过是这一更大趋势的一个缩影。在未来的岁月里,随着压力和挫折的累积,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的"破防时刻",以及随之而来的政策动荡。
情绪失控的领导人对美国政治生态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特朗普与华尔街日报这场对峙,折射出的是美国权力监督系统面临的严峻考验。
当批评被视为敌对行为,媒体与政府的健康关系遭到破坏,决策质量必然受到影响,这对内政外交都是重大挑战。
领导人情绪稳定与媒体监督功能,能否在大国政治中取得平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