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普: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何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宇宙时空探索 6天前 阅读数 114 #科技

几百年来,人类一直将时空视作一种脱离物质之外、超越能量的无形结构。广义计沙生命定律认为,时空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是能量场的表现之一。就像海洋中的水弥漫整个水域一般,时空场弥漫着整个宇宙。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质量巨大的天体移动时,能够引起时空的弯曲和形变。时空的这种改变会以波的形式产生涟漪向外传播。

这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时空的这种性质就如同水面或者巨大的橡胶垫,当星球经过时,会导致“水面”或橡胶垫产生凹凸,并激发出波纹,这种现象被爱因斯坦命名为引力波。

2016年,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宇宙中的引力波,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证实了引力波的实际存在。我们明白,波的传递实际上是能量的传递,引力波的存在说明时空本身就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广义生命定律的正确性。

那么,时空这样的能量场是如何形成的呢?

牛顿认为,时空就像是建立在巨大平面上的建筑,与其中的物质无关。这种传统观念让牛顿力学建立在了静止的时空结构之上。牛顿在其中倾注了一生的精力,但最终还是将目光转向了神学。

爱因斯坦则将时空视作一个橡胶气球,气球内的物质大小和形态决定了时空的外观,造成了时空的弯曲。星球的质量和形状导致了时空分布的不均匀。

时间和空间可以相互转化,在星际间的大尺度上,它们实际上是一回事,时间被包含在空间之中,形成了四维时空。

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们则从宇宙最微观的层面看待时空,他们发现,在原子内部,微观粒子没有确定的空间位置。对于这些粒子而言,时空就像一根极细的橡胶管,空间几乎不存在,时间包容了空间。微观粒子只能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从这一橡胶管般的时空隧道中释放能量、传递信息。

时空究竟为何物?为何科学伟人始终无法摆脱这层无形的外衣?时空真的独立于物质之外而与其无关吗?或者说,即便与物质有关,也仅体现在物质的质量和形状导致时空弯曲吗?

大爆炸理论提出,时空是从爆炸中诞生的,宇宙蛋的膨胀形成了三维空间,而爆炸过程则形成了时间。但如果按此理解,那么在大爆炸之前,就应该存在时空。如同吹起一个气球,气球之外的时空原本就存在,只是气球内部的时空是随着膨胀而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理论又承认,宇宙蛋诞生于一个没有任何物质、没有时空概念的“绝对无”状态。这让人感到困惑。人们不解的是,超越于物质之外的时空,在大爆炸之前怎么可能不存在呢?如果没有一个空旷的区域供宇宙蛋之外的时空存在,又怎能爆炸开来呢?

时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无中生有,物极必反”。宇宙蛋从“绝对无”中诞生,这一点或许可以被人类所接受。但“绝对无”究竟是何种境界,这可能超出了人类的想象。

人类作为宇宙的产物,仅具备宇宙的信息,不具备“绝对无”的任何信息。因此,人类的大脑只能表达出与宇宙相关的信息,如同用自己的体细胞只能克隆自己,而不能克隆他人。我们这个时空的人,不过是宇宙的一个细胞而已。

从“绝对无”中诞生的宇宙蛋,是一个纯能量的实体,不含任何实物粒子和化学元素。现今宇宙中的一切,均由这个纯能量的实体演变而来。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在能量转化为物质的过程中,不可能产生一个超然于能量和物质之外的东西。然而,人类至今仍认为时空是超然于物质与能量之外的存在,这显然违背了质能转换的自然规律。

因此,生活在宇宙中的人类对时空的理解可能只是一种错觉。就像深海中的鱼虾误把海水当作空旷的领域一样,实际上时空也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时空场”。那种认为时空超然于物质之外的观点是错误的,大爆炸之前的宇宙之所以没有时空,是因为那时的宇宙蛋尚未开始质能转换,纯能量的宇宙蛋还未演化出时空场这样的物质。

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不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不论是明能量还是暗能量,依照人类的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物粒子状态的物质,另一类是各种能量场。这两类物质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作用、普遍联系,形成宇宙的“统一物场”,遍布整个宇宙。

实物粒子状态的物质,即那些可以自然分割的物质,如正负电子、原子、分子、细胞、星球等;非实物粒子状态的物质,即宇宙中的各种场,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电磁波、暗能量场等,这些物质具有连续性,不可自然分割。实物粒子之间除了直接的相互作用外,主要通过这些场或波传递信息、相互作用。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探索电磁波和光的运动奥秘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现。它们不仅展现出波动的特性,也具备粒子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作波粒二象性。为了方便研究,科学家们将这些能量波按照特定的能量值划分,每一个分割出的能量单位被命名为量子。光,作为一种电磁波,它的传播过程被理解为一连串的光量子的运动。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察觉到,不单电磁波表现出波粒二象性,诸如电子、中子、质子等亚原子粒子同样具有这种双重性质。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量子力学理论逐步建立并完善,为我们开启了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爱因斯坦在量子层面的微观世界中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即著名的质能方程。然而,他随即将目光转向更为宏大的宇宙尺度,致力于研究宇宙时空力学,并提出了震撼世界的广义相对论,为我们开启了通往宇宙宏观世界的大门。

无论是亚原子尺度的微观世界还是浩瀚宇宙的宏观世界,似乎都是相互连接的,遵循着相同的运动法则。人类所处的时空环境中产生的错觉,或许掩盖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

置身于时空中的人类,称呼自己为时空的人。正因为身处时空,我们才得以在亚原子以下的微观世界,尤其是量子领域,认识到那些不具备时空特性的存在。实际上,万物皆在不断地、无休无止地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然后返回原点,循环往复。人类所体验到的宇宙基本特征,即时空,正是源于这极微观的亚原子世界。

在量子级别的电磁波世界里,单个量子被视为纯粹的能量体,不具备任何时空特性。然而,当它们以持续不断的方式穿越我们的时空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流逝的时间特性。在人类的眼中,它们的运动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公里,这在宇宙中是时间流逝最快的速度。

然而,当我们从量子级别上升到实物粒子,如原子、分子、细胞,再到天体星球等更大尺度的粒子时,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拥有时间特性,还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空间特性。站在地球上,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

当爱因斯坦以他的广义相对论引导我们将目光投向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时,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似乎再次变得模糊。三维空间逐渐演变为四维空间,甚至呈现出弯曲的状态,时间也变得愈发缓慢。我们不仅在量子化的微观世界中感受到时间的快速流逝,同时也在超大粒子级别的整个宇宙中感受到近乎静止的缓慢流逝。

为何将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巨大的实物粒子呢?难道它内部不充斥着广阔的时空吗?

借助广义相对论,我们理解到地球作为一个实物粒子,拥有其特有的弯曲时空轨道。太阳同样如此,它的时空轨道上运行着诸多行星。银河系亦可视作一个实物粒子,其中包含诸多类似于太阳系的星系运行于其时空轨道上。以此类推,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亦可被视为一个有机的实物粒子。

根据这样的理论,地球上的原子、分子、细胞、建筑物等任何实物粒子都应有其特有的时空轨道。但由于地球引力场的作用,它们成为地球这个巨大实物粒子的组成部分,在摆脱地球引力场之前,它们的时空轨道被地球的引力场所掩盖,淹没在地球自身的时空轨道中。

只有在万有引力与惯性力达到等效时,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时空范围才得以显现。如果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超过地球运动时的惯性力,地球将坠入太阳表面,无法展现其时空轨道。反之,如果地球运动的惯性力超过太阳的万有引力,地球将逃离太阳系,进入银河系,其时空成为银河系时空轨道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时间和空间不仅是物质能量的表现形式,它们本身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能量结构,而是星体实物粒子固有的场能结构。无论是电子原子还是天体星系,这些实物粒子所拥有的时空轨道,都是其固有的一种场能结构,我们应称之为时空场能结构。

至于引力波现象,实则为这些实物星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其固有场能结构产生的扰动。无论星体或星系体积如何,只要它们在运动变化,就会导致星体质量与能量转化上的变化,并以波的形式释放或吸收能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宇宙时空探索

宇宙时空探索

用通俗的语言诠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