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没动力的高中生内心是怎么想的?不学习的卡点往往被父母忽视
常听父母说孩子上了高中后,为啥学习变得没动力了,在初中时也是妥妥的学霸呀。
十分困惑又很无奈,觉得孩子开始摆烂了,吃不了苦。
但父母只是看到了孩子摆烂的表面,并没有看到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背后原因。
对于高中学习缺乏驱动力的孩子,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是:
想得太多,过于敏感,容易内耗,对自己要求多,想得多行动少,又害怕失败,所以在担心和焦虑中,反而难行动了。
父母只看到孩子不学习,而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忽略孩子的情绪内耗带来的困扰,那么就没办法帮助孩子走出厌学与困惑。
一般来说,小学初中很优秀的孩子,对自我的要求都很高,对外界的评价又很在意。
在顺境中,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到了高中之后,往往是学霸云集,想再保持名列前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比较敏感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情绪,但内心容易给自己加很多戏码,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是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再加上之前身上的光环,习惯性要求自己事事要完美。
不管是学习还是人际关系,都以很高的要求来对标,很在意外界的反馈。
如果得不到老师与同学、父母的认可,孩子的内心就会很忐忑。
另一方面进入高中的孩子,就不像小学和初中那样总是主角,被老师重视,被同学崇拜,对父母夸赞。
当孩子褪去主角光环后,孩子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也会开始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变差了!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我是不是开始走下坡路了!我是不是废掉了!
当孩子给自己施加太多压力,开始自我否认时,会非常耗费孩子的心力,也会让孩子整天陷入负面情绪。
这时孩子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学习,也会在学校待得越来越不开心。
家长要明白此时看起来没有动力和甘愿摆烂的孩子,并不是不想上进,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或者说孩子心动却行动不了,每天都想变好,可是因为内耗太多,把简单的事想得太复杂,过度解读,而让自己彻底固步自封。
家长看到孩子这段状态不好,学习心不在焉,于是就各种催促、各种讲道理和对孩子各种威逼利诱。
孩子原本内心压力就很大,自己因为摆烂和内耗就已经心力交瘁,再加上父母的一闹一吵甚至错误的回应以及过度的焦虑。
让孩子更加内耗和焦虑,也更加自责。
于是,孩子就陷入了焦虑和自责循环,也陷入了只说不做,不做又自责后悔的负向循环里。
那些厌学,内耗的孩子,往往都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追求完美主义的小孩。
他们希望把事情做到最好,要么不做,要么做到完美,也无法接受失败。
可是孩子正是太想把事情做好了,反而一直拖延着不行动,因为他们总在等待最好的时机,能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
没准备好,就不愿意做,而不做会导致更多的拖延,也会引发更多的内疚与自责,自我否认也会加速循环。
最终因为前怕狼后怕虎,最终一步都不肯往前走,在原地单曲内耗循环。
父母想让帮助孩子走出内耗,走出不学习的卡点,除了要理解和共情孩子的感受外,还要给孩子一些引导方法:
首先,父母要引导孩子关注当下,而不是担忧未来。
这需要父母有更稳定的心态,有着积极的态度,更要放下焦虑。
如果父母都焦虑到爆棚,根本没有办法引导孩子,稳定孩子。只会让自己糟糕的情绪,成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其次,父母不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结果,而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动力。
陷入精神内耗的孩子,最难的就是启动的那一刻,只要让孩子行动起来,后续就变得简单了。
哪怕孩子先行动2分钟,只要坚持下去,先开始,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这时父母不能要求过高,层层加码,随着孩子的心意能行动多少就行动多少,积少成多,直到变成自发自主的行动力。
最后,用好最后通牒效应。
陷入内耗的孩子行动力较弱,也会很拖延,给孩子限定时间去完成,哪怕是先完成一点都可以,这样也能倒逼孩子勇敢向前一步。
先懂孩子,再去引导孩子,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