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史记”《生产队纪事》,首次聚焦无锡历史上的“生产队”的故事
“本书努力为农民保留一份真实的生活画卷,也力图向读者展示一个立体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江南农村面貌。”在4月23日举行的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2025“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暨《生产队纪事》新书研讨会上,作者张建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

张建清分享成书心得

研讨会现场
《生产队纪事》原名《生产队档案》,描写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无锡农民的生活。作者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为依据,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原型,选择典型情节,着力塑造人物形象,努力反映那个历史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为他们保留一份真实的生活画卷。同时,作者以冷幽默的笔触剖析社会与人性,力图向读者展示一个立体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江南农村面貌。“不仅仅是一份民间史料集,更是一个个故事的讲述,注重可读性与真实性的结合,尽量客观、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书籍
作为首次出版的关于无锡地区“生产队”历史面貌的“民间史记”,《生产队纪事》讲述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无锡农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面貌等,引发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广泛共鸣。该书也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中国当代史民间资料集刊》的其中一集,集刊主要编辑出版个人和家庭的资料,如工作笔记、日记、家属、家计等。
记者了解到,《生产队纪事》的作者张建清,退休前曾在当地广播站工作,酷爱阅读与写作,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亦有较深刻的观察。作为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的他,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作,主编出版了《江南古镇礼社》和《民主村志》,长期致力于无锡籍经济学家的研究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成立“张建清无锡文献数据库”,并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史料专员”
他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农民生活,都不同于传统社会,由一个个生产队、大队和人民公社组成。其中,“生产队”是最基层的生产生活组织,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都在这个平台上展开。同时,它也是伴随改革开放诞生的“四千四万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生产队的历史,值得当代人回顾。
张建清在分享成书心得时说,该书大体上是从20年前开始动笔,陆续写了30篇,每篇是一个独立的故事,2008年在无锡地方报刊连载。由于选材真实,贴近生活,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农民读者的认同和共鸣。比如《发泡味精》这一章节,就讲述了当年农民为了应对青黄不接时“吃饱肚子”难题,想了各种招,以及迎来丰收时的喜悦和烦恼等,相当具有可读性。
后来,受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他对刊登的文章进行了完善并新增了一些篇目,最终于今年1月初正式出版,问世后反响很好,至今已加印2次,也是希望为“生产队”这一特定历史产物展开一个切面,供后人研究参考。

新书签赠活动
活动仪式上,有关方面还向当地社区农家书屋和街道图书馆等进行了赠书,嘉宾和读者代表围绕书的核心议题展开讨论,并就关心的问题与作者交流并提问。此外,举行的图书签赠活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石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