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出嫁后,我常给亲家送礼物,如今明白:亲家终究不是亲人

文晓妍说 1周前 (03-19) 阅读数 1 #推荐

女儿出嫁那天,我站在酒店门口,看着她穿着洁白的婚纱,挽着新郎的手缓缓走向舞台,心里五味杂陈。作为母亲,我既为她的幸福感到欣慰,又有些不舍。从那天起,我多了一个身份——亲家母。

女儿和女婿婚后住在城里,我和亲家住在同一个小区,相隔不过几百米。起初,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方便互相照应。于是,我开始频繁地给亲家送东西。今天送些自家种的蔬菜,明天带些刚做好的点心,周末还会邀请他们来家里吃饭。我想,既然成了亲家,就应该像一家人一样相处。

亲家母是个性格直爽的人,每次收到礼物都会笑着道谢,偶尔也会回赠一些水果或特产。我们之间的来往看似融洽,但我渐渐发现,这种关系似乎始终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有一次,我做了女儿最爱吃的红烧肉,特意多做了些,给亲家送去。亲家母接过饭盒,笑着说:“哎呀,你太客气了,总是这么照顾我们。”我摆摆手说:“都是一家人,别这么见外。”她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可后来,我从女儿那里得知,亲家母把那盒红烧肉分给了邻居,说是我送得太多了,他们吃不完。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也没多想。

还有一次,女婿出差,女儿一个人在家,我担心她吃不好,就每天去给她送饭。亲家母知道后,特意打电话给我,说:“你不用这么麻烦,她可以来我们这儿吃。”我笑着说:“没事,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可后来,女儿告诉我,亲家母私下里跟她说:“你妈是不是觉得我们照顾不好你?”听到这话,我心里有些委屈,明明只是出于关心,却让亲家母误会了。

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亲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之间虽然有共同的纽带——女儿和女婿,但终究是两个独立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我送东西的初衷是表达善意,但在亲家母眼里,或许成了一种负担或干涉。

有一次,我和亲家母一起参加小区里的活动,闲聊时提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说:“现在的孩子压力大,我们做长辈的要多体谅。”亲家母点点头,说:“是啊,不过我觉得孩子还是要多管管,不能太放任。”我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可后来,女儿告诉我,亲家母觉得我太宠孩子,对她的教育方式有意见。我这才明白,原来我们之间的观念差异,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隔阂。

女儿结婚三年后,我渐渐减少了给亲家送东西的频率。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明白了,亲家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分的热情和频繁的来往,反而会让彼此感到不自在。亲家终究不是亲人,我们之间可以有礼貌、有尊重,但很难像真正的家人那样亲密无间。

女儿和女婿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亲家相处。我们依然会在节日里互相问候,偶尔一起吃饭,但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来往。我明白,亲家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杯温水,太冷会显得疏远,太热又会让人不适,只有保持适度的温度,才能让彼此都感到舒适。

如今,我偶尔会想起女儿出嫁那天,心里依然会有些感慨。但我也明白,女儿有了自己的家庭,而我也有了新的身份和新的关系。亲家终究不是亲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和睦相处。只要我们彼此尊重,保持适当的距离,这种关系依然可以温暖而美好。

女儿和女婿的生活依然忙碌,我和亲家之间的关系也渐渐趋于平稳。我们不再试图将彼此变成亲人,而是学会了如何在各自的角色中找到平衡。或许,这才是亲家之间最合适的相处方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文晓妍说

文晓妍说

文晓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