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骗了!还以为是真的“零添加”,原来只是新套路
食品行业那些迷惑人的“文字游戏”,国家终于出手整治了!最近,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市监总局发布了几十项食品新国标,其中明确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咱们平时逛超市,满眼都是打着“零添加”旗号的商品,从酱油、醋到酸奶、果汁,再到各种零食,商家都把这仨字当作吸金招牌。如今新规落地,不少商家估计得连夜让设计部门改包装了。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零添加”真的就代表健康吗?今天,咱就一起来揭开商家那些不为人知的语言“陷阱”。

在这个大家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的时代,“零添加”标签就像给消费者吃了颗定心丸,让人觉得吃起来更放心,商家的销量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但事实上,“零添加”的概念其实很模糊。它既可能意味着产品完全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也有可能只是去除了部分消费者比较敏感的添加剂种类,可其他添加剂依然存在。
就拿调味品来说,现在市面上各大品牌纷纷推出“0添加酱油”,乍一看,配料表确实没有那些复杂难念的化学名称。可再仔细瞅瞅,里面有个叫“酵母抽提物”的东西。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啥的呢?

原来,它含有谷氨酸、肌苷酸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刺激人的味觉,让食物吃起来更加鲜美。而谷氨酸常常以钠盐的形态被用作调味料和增鲜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味精。说白了,厂家就是换了个“马甲”,把原本直接添加的增鲜剂换了个看似更天然的名字加进去,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据媒体调查,很多品牌都在玩这种文字游戏。

除了酱油,酸奶界的“文字游戏”也不少。现在越来越多的酸奶品牌标注“0蔗糖”或者“零糖”,这可太符合大家想要减糖的心理了。但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
要知道,糖的种类繁多,有些厂家虽然去除了蔗糖,却添加了其他糖类,像葡萄糖、果葡糖浆、结晶果糖、玉米糖浆等等。这些糖类同样能起到调味的作用,而且有些的热量并不比蔗糖低,健康程度也大打折扣。
还有些厂家为了降低产品的能量,会用甜味剂来替代糖类,常见的有木糖醇、三氯蔗糖等。这些甜味剂虽然没有能量或者人体无法吸收,但它们在健康方面仍然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甜味会刺激身体产生食欲,让人不自觉地想吃更多东西。还有实验表明,长期摄入甜味剂会使味觉变得越来越不敏感,以后可能需要吃更甜的东西才能获得满足感。
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对“糖”概念的认知误区,给大家营造出产品健康的假象。

更离谱的是,有些企业为了蹭“零添加”的热度,在商标上玩起了花样。
大量企业跑去申请商标,固定格式就是“品牌名+0”或者一个艺术字“0”,然后堂而皇之地用在普通产品上,故意让消费者误以为是“0添加”产品。
还有企业申请“其他没了”“啥都没有”之类的商标,和产品名组合在一起,比如“牛乳,其他没了”,乍一看,仿佛就是“0添加”的纯牛乳。

说白了,在这个全民追求健康、谈添加剂色变的时代,“零添加”成了商家维持销量、抬高产品价格的漂亮噱头。
国家禁止“零添加”宣传,并不是反对大家追求健康饮食,而是为了保护消费者不被这些噱头误导,避免花冤枉钱。其实,食品行业类似的文字游戏还有很多。

比如“低脂”食品,按照我国标准,食品中脂肪含量每100克不高于3克,每100毫升液体不高于1.5克,就可以声称“低脂”。
但这个标准对总热量并没有要求,于是很多商家就钻空子,在配方上降低脂肪含量,然后添加其他高热量物质来保证口感,最常见的就是加各种各样的糖。
再说说“非油炸”食品,很多人觉得加上这三个字,薯片、方便面都变得健康了。可实际上,油炸食品不健康主要是因为油会进入食材,导致热量飙升,而且含淀粉的食材在油炸过程中会产生疑似致癌物丙烯酰胺。

但“非油炸”食品也有类似风险,企业一般会用热风烘干工艺代替传统油炸,可想要做出酥脆口感,还是得给食材淋油、涂油。至于丙烯酰胺,只要含淀粉的食物遇到高温都会产生,并非油炸食品的“专利”。另外,非油炸工艺做出来的食品香味可能不足,为了保证卖相,生产商往往会加盐、加味精、加各种增味剂,这对健康可没啥好处。
还有果汁界流行的宣传语“百分百”,大家看到这个词,是不是都以为厂家是把榨出的果汁直接灌装,没有添加其他东西?其实不然。

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厂家通常会先将果汁浓缩,之后再加水复原,只要还原到原来的浓度,在法律上就可以称为“百分百果汁”。但这个过程中,大量营养物质都流失了,和鲜榨果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而且,“百分百”还有误导消费者成分的嫌疑。比如某某蓝莓汁标示果蔬含量百分百,大家可能以为里面只有蓝莓,可实际上,商家为了平衡口感和成本,会用其他果汁和蓝莓混合。想想看,不同水果价格相差那么大,为啥厂家生产的果汁每个口味价格都一样?肯定是在用料上动了手脚。

此外,食品厂家在商标上的“创意”也让人眼花缭乱。大家不是喜欢天然食材吗?
像土鸡、土猪,感觉吃起来更美味、更健康。

于是,很多老板直接注册带“土”字的商标,还有老板脑洞大开,申请“山里来的土”“草原来的土”这类商标,和商品名一组合,瞬间就有了纯天然土特产的感觉。

这么多年来,食品行业一直在和消费者玩文字“游击战”,靠着这些擦边球行为误导消费者,从而获取更多利润。主管部门哪有那么多精力跟他们一个一个抠字眼呢?直接禁止这类宣传,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追求健康饮食、讲究生活品质是好事,但有时候我们花的钱可能并不值,只是买了个心理安慰。
所以,大家以后买食品,可别只看包装正面的宣传语,背后的配料表和能量值才是真正的“照妖镜”,能帮我们识破商家的各种套路。
【文本来源@赛雷三分钟的视频内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