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自救指南:从急救到康复,这些要点你必须知道!

神经长途 2个月前 (03-18) 阅读数 0 #推荐

脊髓损伤:了解它的严重性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你能想象吗?一个看似平常的瞬间,却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具体人名],一位热爱运动的年轻人,在一次激烈的篮球比赛中,不慎摔倒,颈部着地。那一刻,他只感觉颈部剧痛,随后,双腿便失去了知觉。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他被诊断为脊髓损伤,从此,他的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曾经奔跑在球场上的他,如今只能与轮椅为伴。

脊髓损伤,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病症,却有着让人难以承受的破坏力。简单来说,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脊髓受到损伤,引起脊髓功能障碍。脊髓,作为人体的重要神经中枢,就像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信息。一旦这条 “高速公路” 受损,后果不堪设想。

脊髓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意外事故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交通事故中,车辆的剧烈撞击可能导致脊柱骨折,进而损伤脊髓;高处坠落时,身体受到的巨大冲击力也容易使脊髓受伤。运动损伤同样不可小觑,像小芸练舞下腰、篮球比赛中的激烈碰撞、滑雪时的意外摔倒等,都可能引发脊髓损伤。此外,暴力袭击、自然灾害等也可能成为脊髓损伤的诱因。

脊髓损伤的严重性超乎想象。它不仅会让患者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受损,导致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问题、肌肉萎缩、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高位脊髓损伤甚至会影响呼吸肌的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危及生命。而且,脊髓损伤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创伤也不容小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常常如影随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急救时刻:分秒必争的黄金处理

当意外发生,脊髓损伤的紧急情况摆在眼前,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在这争分夺秒的时刻做出正确反应,才能为患者的康复争取一线生机。

在事故现场,保持冷静是首要任务。慌乱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我们需要迅速评估现场状况,确保患者和救援人员的安全,远离诸如车辆、火源、漏电等潜在危险。

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固定脊柱环节。脊髓损伤患者的脊柱极其脆弱,任何不当的移动都可能导致脊髓二次损伤,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正确的做法是,使用木板、门板等坚硬且平整的物体作为搬运工具,将患者平稳地转移到上面。若怀疑颈椎损伤,应使用颈托固定颈部,或者由专人用双手托住患者的下颌和枕部,保持颈部的中立位,避免颈部的屈伸和旋转。同时,在患者身体两旁放置沙袋等物品,防止身体扭转。搬运过程中,一定要多人协作,动作协调一致,保持患者的躯干在一条直线上,严禁扭曲和折叠。

在完成初步固定后,要立即呼叫急救人员。拨打 120 时,务必清晰准确地告知事故地点、患者情况以及受伤原因等关键信息,以便急救人员做好充分准备,迅速展开救援。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治疗阶段:科学应对,争取最佳恢复

当患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就进入了关键的治疗阶段。这个阶段犹如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每一个决策、每一项治疗措施都关乎着患者未来的康复前景。

在治疗脊髓损伤时,手术往往是重要的一环。对于那些因脊柱骨折、脱位等原因导致脊髓受压的患者,手术能够及时解除对脊髓的压迫,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手术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术,医生会通过手术去除压迫脊髓的碎骨片、突出的椎间盘等,然后对脊柱进行复位和固定,稳定脊柱结构,防止脊髓进一步受损;对于骨折伴随有颈椎脱位的患者,轴向牵引术则能派上用场,它可以减轻脊髓的压迫 ,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手术时机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应尽早施行手术。有研究表明,损伤后 24 小时内进行手术减压等治疗,可有效减轻脊髓水肿,降低脊髓的继发性损伤风险,为患者的康复赢得先机。

药物治疗同样不可或缺,它能在脊髓损伤的治疗过程中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脊髓的血流,增加脊髓内神经细胞的存活率;神经节苷脂能保护神经,增强神经的再生能力;鼠神经生长因子等神经生长因子,可减轻神经细胞的坏死,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甘露醇等脱水药物则能减轻神经水肿,减少压迫,避免因神经水肿加重瘫痪症状 。在实际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用药物,并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除了手术和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也是脊髓损伤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要尽早介入。在患者病情不太稳定的时候,主要进行床旁康复训练,包括肺部功能训练,通过呼吸训练器、深呼吸练习等方式,预防肺部感染,增强呼吸功能;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护理人员或康复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活动各个关节,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的发生;残存肌力训练,针对患者未完全瘫痪的肌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同时,还要积极防治并发症,如定时为患者翻身,预防压疮;鼓励患者多喝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便要开展早期强化康复训练。此时,训练内容会更加丰富和全面,包括良肢及残存肌肉力量的增强训练,通过抗阻训练、渐进性肌肉训练等方法,进一步提高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如使用轮椅进行一定距离的移动训练,增强患者的耐力;体位变换训练,帮助患者学会自主进行体位变换,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站立及行走训练,借助起立床、助行器等辅助器具,逐渐帮助患者恢复站立和行走功能;矫行器的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配备合适的矫形器,如踝足矫形器、脊柱矫形器等,辅助患者进行运动,纠正肢体畸形。

康复要点:全方位护理,助力恢复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之路漫长而艰辛,在治疗后的康复阶段,全方位的精心护理就如同坚实的后盾,为患者的恢复提供有力支持。这不仅关系到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生活护理: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的翻身和体位调整,实则蕴含着大学问。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定期翻身至关重要,一般每 2 小时就要进行一次。翻身时,务必采用轴向翻身法,就像滚动一根原木一样,保持患者的脊柱在一条直线上,避免脊柱的扭曲和旋转,否则可能会加重脊髓损伤。在体位方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比如仰卧位时,在患者的足跟、骶尾部、肘部等骨突部位垫上软枕,减轻局部压力,预防压疮;侧卧位时,保持肢体的功能位,避免关节过度屈曲或伸展。

皮肤护理同样不容忽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皮肤持续受压,血液循环不畅,极易发生压疮。因此,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拭皮肤,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同时,定期检查皮肤状况,一旦发现皮肤发红、破损等情况,要及时处理。还可以使用一些减压设备,如气垫床、减压坐垫等,分散压力,降低压疮的发生风险。

呼吸道与泌尿系统管理: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常常受到影响,呼吸道管理也就成为了护理的关键环节。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是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方法。拍背时,手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呈 120°,指腹与大小鱼际肌着落,利用腕关节用力,自下而上、由外向内,有节律地叩击患者背部。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便于咳出。必要时,还需及时进行吸痰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

泌尿系统的护理也不容忽视。脊髓损伤后,患者的排尿功能可能会出现障碍,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为了预防感染,要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的饮水量最好在 2000ml 以上,这样可以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对于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同时,还可以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如定时夹闭和开放导尿管,逐渐建立反射性膀胱,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心理关怀:康复路上的隐形支柱

脊髓损伤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更有心理上的巨大创伤。患者往往难以接受突然瘫痪的现实,容易陷入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中。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康复进程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心理支持和疏导至关重要。

家属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要压抑内心的痛苦。可以通过与患者聊天、分享成功康复的案例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康复的信心。必要时,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和干预。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帮助患者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支持性心理治疗则通过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饮食攻略:吃对食物,为康复加分

除了科学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合理的饮食也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就像给康复之路铺上了坚实的基石,为患者的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助力患者更好地恢复。

营养均衡:搭建康复的饮食基石

脊髓损伤患者的身体需要大量的营养来支持恢复,因此,保证营养均衡至关重要。要多摄入高蛋白食物,蛋白质可是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必需营养素,像鸡蛋、牛奶、鱼肉、瘦肉、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每天吃一个鸡蛋,喝一杯牛奶,再搭配上适量的鱼肉或瘦肉,就能为身体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促进肌肉和骨骼的恢复。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促进身体的康复和维持免疫功能也至关重要。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各种维生素,比如菠菜、西兰花、橙子、苹果等,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卫士,为神经系统的恢复保驾护航。全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 B 族维生素,奶制品则是钙的优质来源,多吃这些食物,有助于加速伤口愈合和促进骨骼健康。

膳食纤维也不能忽视,它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这可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问题。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等都是良好的纤维来源,每天吃一碗燕麦粥,或者多吃一些红薯、玉米,都能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让肠道保持通畅。

特殊情况饮食调整:个性化饮食方案

对于长期卧床或无法活动的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身体代谢减慢,所需的热量会减少,在饮食上要注意低脂、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摄入,这样有助于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肥胖和便秘。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沙拉、清蒸鱼、水煮虾等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同时增加粗粮的摄入,如糙米、全麦面包等。

存在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规律饮水,每天的饮水量最好在 2000ml 以上,这样可以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多食用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避免便秘,同时要养成规律排尿、排便的习惯,比如每天定时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

日常小贴士:康复生活的实用指南

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面对诸多挑战,但通过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大大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质量。

在穿衣方面,选择宽松、舒适且易于穿脱的衣物是关键,像松紧带裤子、拉链式衣服等,能减少穿衣的难度。如果需要,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器具,长柄鞋拔能轻松帮助患者够到脚部,穿上鞋子;穿衣辅助器则可以辅助患者将手臂伸进袖子,让穿衣变得更加容易。

洗澡时,使用洗澡椅或洗澡床能为患者提供稳定的支撑,确保洗澡过程的安全。在浴室中设置扶手和防滑垫也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扶手可以帮助患者在起身、转身时保持平衡,防滑垫则能有效防止患者滑倒。而且,洗澡时最好有家人或陪护人员在场,以便在发生意外时能及时提供帮助。

进食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餐具和食物。使用勺子、叉子代替筷子,对于手部功能受限的患者来说,更容易操作;选择易咀嚼和吞咽的食物,能避免进食过程中发生呛咳。如果患者饮水困难,使用吸管可以帮助他们顺利饮水。

如厕时,坐便器是最佳选择,并在厕所内设置扶手和防滑垫,方便患者起身和防止滑倒。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便携式尿壶或便盆也是不错的辅助工具,能满足他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如厕需求。

定期复查和遵医嘱治疗,是确保康复效果的重要保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进行康复训练,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止治疗,以免影响康复进程。

写在最后

脊髓损伤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相关知识,在紧急时刻做出正确处理,治疗阶段积极配合,康复过程中精心护理、合理饮食,就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损伤带来的影响,帮助患者走向康复。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面临脊髓损伤的困扰,不要害怕,不要放弃。每一次的康复训练、每一口营养的食物,都是向着希望迈进的一步。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脊髓损伤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欢迎大家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脊髓损伤的问题、经验或想法,都欢迎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共同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助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神经长途

神经长途

新媒体分享一些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