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大S将长眠于金宝山

刘韵竹说 2个月前 (03-06) 阅读数 6 #娱乐
台媒:大S将长眠于金宝山当星光陨落时:从大S身后事看公众人物的永恒困境一、生死场上的文化镜像

2024年3月的台北街头,细雨绵绵的金宝山墓园前,悄然竖起了一道警戒线。这个曾经安葬过邓丽君、三毛等文化名人的灵骨塔,即将迎来又一位传奇人物——徐熙媛。这场突如其来的告别,不仅让"大S病逝"的词条在社交平台霸榜72小时,更意外掀起了关于公众人物身后事处置的全民讨论。

在传统殡葬观念与现代环保理念的碰撞中,大S生前坚持的树葬遗愿与具俊晔最终选择的风水宝地,构成了极具象征意义的矛盾体。据台湾殡葬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岛内选择环保葬的比例已突破15%,其中80%申请者为40岁以下群体。这种绿色殡葬的兴起,与台湾当局推行的"每具环保葬补助6000新台币"政策密不可分。但吊诡的是,当明星光环与家族情感交织时,看似前卫的环保理念往往要让位于更深层的文化基因。

日本学者田中优子在其《东亚死亡文化考》中指出:"名人墓地从来不只是物理空间,而是凝结着集体记忆的文化地标。"金宝山墓园管理处透露,自邓丽君安葬以来,年均访客量稳定在30万人次,其文化辐射力远超普通旅游景点。这种"活着是明星,死后成地标"的现象,在数字时代正演变出新的形态——韩国艺人雪莉去世后,其骨灰存放的追慕空间在元宇宙平台复刻,三年间虚拟访客突破千万。

二、流量漩涡中的生死叙事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某自媒体博主发布的"大S最后影像"点击量48小时内突破2亿,后经证实实为AI换脸视频。这种荒诞却真实的传播现象,暴露出数字时代死亡议题的异化危机。剑桥大学网络研究中心2024年1月的研究显示,名人讣告类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普通新闻的17倍,其中32%包含未经证实的内容。

当台媒爆出"具俊晔修改安葬方案"时,某短视频平台立即涌现出"深情丈夫VS环保妻子"的话题挑战,相关二创视频超过50万条。这种将私人悲痛转化为公共娱乐的吊诡现象,印证了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拟像社会"的预言——真实的死亡被符号化的叙事取代,情感成为可量化的流量商品。

值得关注的是,大S家属的沉默态度与媒体追逐形成强烈反差。资深娱乐记者林婉如在专栏中写道:"我们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般围堵徐家,却忘了死亡最需要的是静默。"这种职业伦理的失守,在AI技术加持下愈演愈烈。某报社试用GPT-4撰写讣告时,系统自动生成了5个"催泪版本"和3个"反转剧情",将人类编辑置于道德困境。

三、记忆重构下的永恒博弈

在豆瓣"熙媛纪念小组"中,00后网友自发整理的大S影视混剪,使用AI修复技术将早期作品提升至8K画质。这种数字永生与实体安葬的并行轨迹,正在改写人类对"永恒"的认知。斯坦福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发现,92%的Z世代愿意为已故偶像创建数字分身,其中67%认为这能让精神遗产"真正永存"。

但技术狂欢背后暗藏文化断层。大S生前好友向媒体透露,其私人日记中反复出现对"被凝视"的恐惧。这种矛盾在死后达到顶点——粉丝们涌入她最后ins动态评论区"打卡",每分钟新增留言超过200条,形成虚拟世界独特的"数字哭墙"。伦敦政经学院教授马克斯维尔指出:"我们正在见证集体哀悼的范式革命,键盘上的蜡烛比现实中的白菊更具仪式感。"

更具隐喻性的是,具俊晔选择金宝山的决定,意外激活了台湾殡葬业的"明星经济带"。周边民宿推出"追思套餐",算命APP上线"虚拟扫墓"功能,甚至连墓园导览系统都新增了AR明星生平讲解。这种将死亡彻底纳入消费链条的操作,让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祛魅化"理论遭遇现实挑战——当死亡成为可定制化的商品,神圣性该何处安放?

结语:星光消逝后的镜面世界

在探访金宝山墓园的清晨,笔者遇见一位白发老者正在邓丽君墓前擦拭相框。他随身携带的老式录音机里,《何日君再来》的旋律与山间鸟鸣交织。这个充满时光质感的场景,与社交媒体上#再见大S#话题里滚动的3D动画形成奇妙互文。

或许我们终将习惯这样的时代悖论:肉身安息在静谧山林,数字灵魂却在赛博空间永续狂欢。当《流星花园》里的杉菜永远定格在48岁,当具俊晔最终在现实与虚幻间做出选择,这场关于死亡的文化叙事,早已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消逝本身。

站在阳明山的观景台俯瞰台北,暮色中的城市灯火宛如星河流转。那些闪耀过的星辰,有的化作山脉永驻大地,有的变成数据悬浮云端,还有的,成为某个茶余饭后的唏嘘话题。这或许就是当代社会给予公众人物的终极宿命——他们永远属于所有人,也永远不属于任何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刘韵竹说

刘韵竹说

娱乐八卦一手抓,明星动态、热点,独家爆料,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