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和田玉争议尘埃落定:当网红质疑撞上监管 “放大镜”
一场围绕 “珠宝暴利” 的网络风波,在许昌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下渐趋明朗。针对网红 “柴怼怼” 指控胖东来 “低成本玉石高价卖” 的争议,许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魏都区分局近日公布检查结果:2025 年 1-4 月,胖东来唯初珠宝销售和田玉商品 4177 件,平均毛利率不超过 20%,抽查的 13 件商品均具备完整合法的进货手续与鉴定证书,且全部明码标价。这一官方结论,为持续月余的舆论纷争画上了关键句点。
转自许昌日报
一、争议核心:当 “性价比神话” 遭遇流量狙击事件源于 4 月初网红 “柴怼怼” 的短视频爆料,其声称胖东来 “几百元成本的玉石卖数千元”,直指企业利用 “国货情怀” 收割暴利。此说法迅速引发关注,一方面因胖东来素以 “价格透明”“服务极致” 著称,被视作实体零售的 “良心标杆”;另一方面,珠宝行业因信息不对称,长期存在 “定价迷雾”,公众对 “暴利” 指控天然敏感。
此次检查的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展现了监管部门在网络时代的 “精准定位”:
数据穿透谣言:通过调取销售记录、核对进销差价,用客观数据还原商业本质,避免舆论陷入 “站队互撕” 的泥沼;
流程验证合规:从鉴定证书有效性到进货手续完整性,每个环节的核查都指向商业逻辑的 “可追溯性”,这对珠宝这类依赖信任的商品尤为重要;
规则校准预期:明确 “明码标价”“毛利率合理” 的合规边界,既保护企业免受恶意中伤,也为行业树立定价规范。
胖东来同步启动的法律诉讼(起诉 “柴怼怼” 商业诋毁)与平台维权(抖音下架 29 条侵权视频),形成了 “行政监管 + 司法救济 + 平台治理” 的立体保护网。这启示企业: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仅靠 “口碑积累” 远远不够,更需善用规则武器守护品牌价值。
三、舆论反思:从 “情绪共振” 到 “理性共治”5月3日,于东来的抖音账号“胖东来于东来”设为私密账号
事件中,部分网友的 “一边倒” 态度值得深思:当胖东来长期被赋予 “完美企业” 的符号意义,对其的质疑极易触发 “捧杀” 或 “棒杀” 的极端情绪。而监管检查的中立性,恰如一面镜子,照见商业世界的真实逻辑 —— 合理利润是企业存续的基础,只要定价透明、质量合规,20% 的毛利率反而是 “性价比” 的体现,而非 “暴利” 的证据。更重要的是,此次事件为网络监督敲响了警钟:短视频时代的 “快节奏爆料”,往往伴随着事实细节的模糊化与观点的极端化。当 “柴怼怼” 用 “几百块卖几千” 的简单对比煽动情绪时,忽视了玉石品类因材质、工艺、品牌溢价带来的天然价格差异。真正的监督应建立在事实核查之上,而非通过制造认知断层收割流量。
结语:商业信任需要 “双向奔赴”5月4日晚,柴怼怼的账号被禁止关注,也被禁止发布作品
胖东来和田玉争议的解决,勾勒出市场经济的健康生态:企业用合规经营筑牢根基,监管部门用专业核查厘清是非,公众用理性思考取代情绪判断。当网红经济遇上实体商业,当流量逻辑碰撞规则逻辑,唯有回归 “事实为王” 的本质,才能避免 “劣币驱逐良币” 的乱象。此次事件留给行业的启示是:在透明化、法治化的商业环境中,任何基于事实的质疑都值得尊重,但任何背离事实的抹黑,终将在监管的 “放大镜” 下无所遁形。这既是对企业的考验,也是对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一次加固 —— 毕竟,真正的商业文明,始于对规则的敬畏,成于对真相的追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