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最年轻的上将,失踪7年后再现,使许世友失声痛哭

爱吃凉历史 2天前 阅读数 57 #历史

少年英雄初露锋芒

1928年,萧华才12岁,那年他的父母先后牺牲了。父母都是中共早期的地下交通员,为了革命事业奔波,留下了年幼的萧华独自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他没有时间去悲伤,也没有停下来喘口气,而是直接接过了父母未完的使命。那时候,敌军封锁线密得像铁桶一样,稍有不慎就可能丢了性命。

可萧华愣是想出了办法,他把密信塞进一根普通的竹筒里,外头再裹上点泥巴,弄得跟平常放牛用的东西没啥两样。接着,他肩上扛着根竹竿,手里牵着牛,装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放牛娃,就这么大大咧咧地从敌军的眼皮子底下走了过去。那些荷枪实弹的士兵压根没多看他一眼,毕竟谁会怀疑一个瘦巴巴的小孩呢?就这样,萧华一次次穿越封锁,把至关重要的情报送到同志们手上。

到了1930年,萧华14岁,毛主席在江西兴国办起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专门培养革命骨干。萧华年纪虽小,却混进了这群人里,成了个特别的存在。因为他年纪小,大家伙儿都管他叫“小先生”,听着挺亲切。

萧华在这儿露了脸,他讲起《共产党宣言》来一点也不生硬,用的全是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他讲课的时候,底下的人常常被逗得笑出声,可笑完之后又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对革命的信念也更坚定了。

那天,毛主席正好来训练班看看情况。学员们围成一圈,萧华站在中间讲得正起劲儿。毛主席站在人群外头,眯着眼睛听了一会儿,脸上渐渐露出笑模样。毛主席听完这一段,转头跟旁边的同志嘀咕了一句:“那个讲《周扒皮》故事的细伢子叫么名字?”这话传到萧华耳朵里,他倒没停下,继续讲他的课。旁边的人赶紧回了句:“叫萧华。”毛主席点点头,没再多说,可显然是记住了这个名字。

单骑赴会退敌兵

1939年,23岁的萧华带着部队挺进冀鲁边地区,那是个抗日烽火烧得正旺的地方。他刚到那儿,就撞上了国民党高树勋部的3万大军。这支部队人数多,装备也不差,把萧华的队伍围得水泄不通,形势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可萧华没打算硬拼,他直接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个人骑着马,直奔敌营去谈判。1939年的冀鲁边,战线犬牙交错,国民党军和共产党部队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摩擦,高树勋这3万人马当时摆明了是要给萧华一个下马威。

萧华到敌营后,面对高树勋和他的军官团,谈判整整持续了七天七夜。这七天里,他没带多少随从,就靠一张嘴和脑子跟对方周旋。他先从《论持久战》讲起,把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一条条摆出来,讲得头头是道,说抗战是个持久的事儿,大家得齐心协力对付日本人才行。

接着,他又从根据地的情况入手,讲到老百姓是怎么拿出仅有的粮食和浆水支持部队的,那些箪食壶浆的场面他说得实实在在,连细节都清清楚楚。高树勋那边听着听着,态度就软了下来。七天谈判下来,萧华硬是把高树勋说服了,双方在桌上签了《抗日救国协约》。

这协约一签,不仅解了眼前的围困,还让冀鲁边的抗日力量多了几分喘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次交锋给高树勋留下了印象,到了1945年邯郸战役,他直接带着部队起义投诚,根子其实早在1939年就埋下了。

“三三制”改造俘虏军

解放战争一开打,萧华又拿出了新招数,搞了个“三三制”整军法。这法子是他琢磨出来的,把部队分成三份:老战士占三分之一,新招来的战士占三分之一,还有从国民党那边解放过来的战士也占三分之一。这么一弄,队伍里经验丰富的老兵能带新人,解放过来的俘虏也能快速融入,战斗力蹭蹭往上涨。

到了1948年辽沈战役,这招在第四野战军全面铺开,效果好得不得了。战役打得正激烈,国民党部队被打散后,俘虏多得数不过来,光是这一仗就抓了5万多人。按老办法,这些人可能得费好大劲儿看管,可有了“三三制”,事情就好办了。

萧华让人把这些俘虏编进部队,老战士和新战士跟他们混在一起,一边训练一边讲政策,讲解放军为啥打仗,讲老百姓咋支持部队。没多久,这5万人就脱下国民党军装,换上了解放军衣服,成了能上战场的战士。同一年,长春围困战又让萧华的法子火了一把。

那时候,长春城里国民党守军被围得死死的,粮食都快没了,士气低得不行。萧华带着部队不光硬围,还玩起了“政治攻势”。他让人用大喇叭对着城里喊话,喊的内容都是实打实的,比如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还有国民党军官贪污克扣军饷的事儿。

喊话之外,还往城里扔传单,传单上写得明白,投降不杀,还能回家种地。守军里有个叫曾泽生的将领,带着60军扛了好一阵子,可架不住这种攻势。城外喊话传单一波接一波,城里士兵人心散了,最后曾泽生一咬牙,带着部队开了城门起义。

毛主席的调侃与勋章

1949年3月,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东北野战军的名字逐渐被历史记住。那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四野的部队从东北一路打进华北,战功赫赫,形势也越来越有利于解放军。随着这一年3月31日的到来,四野的师以上干部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时刻——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北平香山的双清别墅接见了他们。

在众多将领中,萧华也出现在了现场。作为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的政治委员,轮到他敬酒时,他走到毛主席面前,端着酒杯,表现得既得体又恭敬。毛主席接过酒杯,眯起眼睛仔细打量了他一会儿,眼神中透着几分温和。

然后,毛主席突然笑了出来,语气中带着一丝调侃,说道:“萧华,你我多年不见,可我的耳朵长得很,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出息好大哟!”毛主席这句话表面上像是在开玩笑,带着一点亲切的湖南口音,仿佛是一位老朋友见面时的调侃。

几年后,萧华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更为正式的回报。1955年,新中国开始进行军衔授予,萧华以33岁的年纪被评为上将,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上将之一。授衔仪式上,萧华胸前挂满了象征着光荣与成就的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三枚勋章沉甸甸地挂在他胸前,见证了他从一个普通的少年交通员到解放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将领的历程。

寒冬七年终复出

1968年,萧华的名字突然从所有人的视野中消失了。他被秘密关押了起来,整整七年没有一点消息传出来。没人知道他被关在哪里,具体的地方成了一个谜,只知道那段日子绝不好过。有人拿着纸笔找到他,逼着他写下“揭发材料”,想让他交代一些事情,或者指证什么人。可萧华硬是没低头,七年时间,他一个字都没写下,连半点妥协的影子都没有。

到了1974年,国庆节前夕,中央准备搞一次大活动,毛泽东亲自翻看了观礼的名单,手指在纸上划拉了一会儿,然后把萧华的名字加了进去。这一加,信号就传了出来,看守他的人接到通知,手忙脚乱地给他送来一套崭新的军装。

萧华被放出来的那天,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老战友们的耳朵里。90岁的朱德听说了,立刻让夫人康克清拿起电话,打过去说想见见他。萧华没耽搁,带着妻子一起去了朱德家。朱德年纪大了,腿脚不太利索,还是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拉着萧华和他的妻子,一只手拉一个,看了好几遍,反反复复说了几句“回来了就好”。

没过多久,国庆招待会就到了,萧华穿着军装出现在会场。他一露面,周恩来就迎了上来,伸出手紧紧握住他的手,握了好半天都没松开。许世友也在场,看到萧华的那一刻,眼眶一下子红了,大嗓门喊着:“萧主任,你冤枉啊!”声音大得整个会场都能听见。

复出之后,萧华没停下来歇着,他直接扑到了军队建设的工作上。他主持制定了《军队干部服役条例》,把部队里干部的管理制度好好梳理了一遍,还带头搞出了专业技术军官职称评定体系。到了1983年,他又拿起笔,写下了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组诗后来被人谱成了《长征组歌》,歌声一响起来,红军当年翻山越岭的那些事儿就通过旋律传到了大江南北,连年轻人都能哼上几句。时间到了1985年,萧华的身体撑不住了,69岁那年病逝。

参考资料:[1]张啸.简论长征中萧华对红军政治工作的实践探索[J].世纪桥,2017(12):20-22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