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密:四川工地挖出的石头会"说话",证据链直指东方人类持续进化论
2022年6月,四川涪江左岸的射洪市香山镇,一台挖掘机的铲斗突然卡住了。司机抱怨着“倒霉”,骂骂咧咧地检查,却不知这一卡,竟卡出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上最令人血脉偾张的发现之一桃花河遗址。
惊世现身
这处被基建工程“卡”出的遗址,最初不过是土层中几块棱角分明的砾石。但有关人员的敏锐嗅觉,让他们立刻叫停了施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团队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他们发现,这片土地竟藏着两个“时空胶囊”:鄢家沟(三级阶地,9万平方米)与田家湾(四级阶地),如同涪江左岸的两位沉默证人,将20万至5万年前的人类活动层层封印。
随着探铲往下挖。挖着挖着,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几百件石器出现了。南方酸性土壤留不住东西,可在这土里,还找到了鹿、牛、马的化石,太难得。“旷野遗址”是什么?它和洞穴遗址不同。旷野遗址在开阔地,是远古人类临时活动的地方。因为没有遮挡,东西容易被自然破坏。南方酸性土壤留不住有机质,本不该发现遗物。但桃花河这里出土几百件石器,还有动物化石,在南方很少见就像中了头奖彩票。
三重震撼
桃花河最惊人的发现,是地层中埋藏的三期连续文化序列。考古队员像拆精密仪器般清理出三叠纪般的文化层。最下层藏着粗犷的大石片工具群,中层出现精巧的中小型石核,顶层则发现对石材精挑细选的"高级货"。分明是本记载着技术进化的活页账!简直就是一部跨越15万年的“技术进化史” 。
约20万年前的第一期,堪称巨人的工具箱。这里是大石器的天下:大石核如拳头般粗犷,重型刮削器边缘锋利如锯,偶见的手斧暗示着复杂的剥片技术。这些“大家伙”可能是宰割猛犸象的利器,甚至能劈开骨头吸食骨髓。第二期约10万年前,石器突然“缩水”,中小型工具占比飙升。考古学家推测,此时人类可能转向围猎鹿群,用中小型石片制作投掷尖矛,上演惊心动魄的群体围猎。
约5万年前来到了第三期。这时工具进一步精细化,且石料选择变得挑剔——河床砾石中只有特定岩性的石块被选中。这种“选择性开采”,暗示着认知能力的飞跃:古人类开始像现代工程师一样评估材料性能。更绝的是,某些石片碎块竟能严丝合缝拼合!这意味着遗址是原地埋藏并未被水流冲散。看来这里保存的不是残片,而是古人类工作台的现场快照!
南北握手
2021年,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出土的阿舍利手斧曾震动学界。这些与欧洲同期媲美的精致工具,彻底粉碎了“东方旧石器文化落后”的偏见。而桃花河的发现,则让这场“反击战”进入高潮。与北方周口店等洞穴遗址不同,桃花河是典型的南方旷野营地。其石器组合既有北方的大开大合,又融入南方的细腻技法。有专家激动道:“这是期待已久的‘中心营地’,终于填补了华南旧石器研究的空白!”
未解悬案
消失的营地?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却未发现明确居址。难道这里只是临时屠宰场?抑或竹木建筑早已朽烂?考古学家正从石器密集区分布中寻找蛛丝马迹。上层文化突然集中使用单一石料,是资源枯竭?还是技术升级导致需求变化?甚至有学者大胆猜测:是否某个家族垄断了优质石矿?光释光测年尚未完成,20万至5万年的跨度能否压缩?若最终确认遗址延续至5万年前,则可能与现代智人扩散期重叠——会是智人与古老型人类的“交接现场”吗 ?
在考古学家眼中,桃花河遗址的每一块砾石都在呐喊:中国古人类从未停止进化之路。从皮洛手斧的“技术宣言”,到桃花河三期的“渐进革命”,东亚大陆的旧石器文化谱系正被重新书写。有人断言:“这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涪江流域已发现20多处旧石器地点,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一条贯穿巴蜀的“远古文明走廊”将浮出水面。而桃花河,正是这条走廊上最耀眼的灯塔。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