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献计致曹操痛失至亲,却为何能安享晚年?
在三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有一个事件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曹操南征张绣时,张绣原本已经投降,然而曹操却因贪恋张绣婶娘,惹得张绣恼羞成怒。在贾诩的计谋下,张绣发动突然袭击,曹操措手不及,不仅自己险些丧命,还痛失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这一败,可谓是曹操人生中的奇耻大辱。
按理说,贾诩作为幕后策划者,与曹操结下了如此深仇大恨,理应没有好下场。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贾诩后来不仅投靠了曹操,还备受重用,最终活到七十七岁,得以善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探讨一番。
贾诩这个人,那可是聪明绝顶,被人称为 “毒士”。他在乱世之中,就像一个精明的棋手,每一步都走得精准无比。在劝说张绣投降曹操这件事上,就充分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当时,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对峙,袁绍实力强大,派人来拉拢张绣。张绣一开始是心动的,毕竟谁不想找个更强大的靠山呢?但贾诩却一眼看穿了袁绍的本质,他深知袁绍为人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就算张绣带着人马投奔过去,也不会得到重用。
而曹操呢,虽然当时实力相对较弱,但他 “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上的优势,而且曹操志向远大,渴望招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霸业。贾诩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张绣投降曹操,反而会被曹操视为难得的助力,得到重视。事实也正如贾诩所料,张绣投降后,曹操不仅没有追究过往的仇恨,还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对他加官进爵。曹操这样做,一方面固然是出于爱才之心,另一方面也是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宽广胸怀,表明自己不拘小节,只要有才能,都能在他这里得到施展的机会。
贾诩归降曹操后,并没有因为得到曹操的赏识就得意忘形,反而更加谨慎低调。他心里清楚,自己毕竟曾经间接害死了曹操的亲人,曹操就算表面上不计较,心里多少还是会有疙瘩的。所以,贾诩平日里深居简出,很少参与朝廷中的派系斗争,也不与其他大臣私下结交。他就像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只专注于为曹操出谋划策,尽自己作为谋士的本分。
比如在曹操立嗣的问题上,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争得不可开交,朝中大臣也纷纷站队。曹操为此事犹豫不决,便询问贾诩的意见。贾诩心里其实是支持曹丕的,但他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巧妙地回答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情。” 曹操一听,立刻心领神会。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纷争不断,最终走向衰败。曹操自然不想重蹈他们的覆辙,于是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贾诩的这个回答,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没有直接卷入立嗣的争斗之中,可谓是高明之极。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目标。他想要统一天下,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就必须依靠众多有才能的人。在他眼中,个人的恩怨与天下大业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因为私仇而失去贾诩这样的智谋之士,那无疑是因小失大。而且,曹操也明白,只有展现出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投奔。就像当年刘邦对待雍齿一样,刘邦虽然痛恨雍齿,但为了稳定人心,还是听从张良的建议,封雍齿为侯。曹操也是如此,他要让天下人看到,只要真心归附,过去的一切都可以既往不咎。
贾诩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善终,绝非偶然。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准确地把握了局势和人心。在关键时刻,他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为自己赢得生机。同时,曹操作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气度和胸怀。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相互成全,才成就了一段在乱世中君臣相得的佳话。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无尽的智慧。贾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难的抉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洞察人心,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多么重要。而曹操的做法也提醒我们,作为领导者,要有广阔的胸怀,善于用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不知道大家对贾诩和曹操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别忘了点赞关注,好运连连,发财不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