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掌握话语权的士大夫为平民塑造了“境外势力”
1127年,金国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开封)。金人除掳走徽钦二帝之外,还有掳走了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数万余人,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直接导致北宋的灭亡。
然而,在叙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掌握“话语权”的士大夫们往往强调“夷狄之患”,很少将亡国归咎于北宋王朝统治者的腐败,更不用说忽略小民在此巨变中遭遇的灾难。
据说,首次金军围城时,开封禁军因长期未经历战争,面对敌军时极度恐慌,甚至对街上的平民展开无差别屠杀,并将人头抛下城门以制造守城假象。而开封戒严后,大量平民因缺乏粮食被迫食用树皮、野草,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据记载,仅围城期间便有“数万百姓饿死或死于战乱”。金军破城后,为支付金军要求的巨额赔款,宋皇以“借”为名强行征收民间金银,并鼓励百姓互相举报私藏者。此举导致大量平民因被诬告而遭抄家,甚至被处决。
皇族与官员在此次巨变中也遭受莫大的屈辱。然而,回顾历史,这何尝不是他们自作自受。宋徽宗沉迷书画,无心理政;重用蔡京,导致朝政混乱;任命童贯等权臣,更是使得军队溃败不堪。可以说,宋朝统治阶层得无耻、无知、无能,才是靖康之变的根本原因。
然而,当士大夫阶层成功地塑造了金人这个“外部的敌人”时,北宋统治者与平民的百姓的矛盾便在历史叙事中被消解了。很多人也似乎忘记了,导致自己灾难的是金人,更是宋朝统治者。
于是乎,各色人物,上至达官贵族,下至流氓乞丐,都想着要将徽钦二帝从金人手中解救出来,让他们继续做皇帝。这样的戏剧性现象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展现。丐帮分子自己都混到要饭的地步了,还时刻关心如何驱除金人,解救皇帝。这种荒谬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便是放在现今,在世界上也是独一份。
因为教化的原因,蝼蚁们擅长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各种代价的一部分,他们既不能参与任何具体的宏大事件,也不能推进任何事件的紧张。然而,他们负责决策之后“拍手鼓掌”的戏份却让他们以为,他们参与了整体事件的决策。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叙事,也总是让蝼蚁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自我代入统治者角色。殊不知,他们永远只是代价的一部分。不过,在统治者看来,这样的蝼蚁,多少是有点价值的。
与此同时,更多的蝼蚁(平民),只是帝国的耗材。1329年,陕西遭遇了特大旱灾,饥荒导致“饥民相食”。元朝廷紧急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此时已辞官隐居的张养浩,以近60岁高龄临危受命,散尽家财奔赴灾区。张养浩在赴任途中路经潼关,目睹山河险峻与民生疾苦,发出了“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的浩叹。我十分理解张养浩当时的感慨。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兴亡百姓皆苦的背后,是因为专制社会的运行逻辑中,百姓是耗材,百姓被治于人,不能掌控自我命运。而整个社会也没有良好的纠错机制。唯一的 纠错机制就是改天换地的剧烈革命与起义。于是乎,中国的百姓往往在一个王朝与另一个王朝交换的过程中,辗转腾挪,或苟活,或丧命,如刍狗一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