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人生大部分问题都源自二元对立,如何超越它?

高天洞察 22小时前 阅读数 6 #科技

在现代社会中,二元对立思维已经被强化为标准化和排他性的价值体系,使得人们深陷其中。二元对立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修行。人们的诸多烦恼、痛苦和焦虑,本质上也是由于执着于“非此即彼“的标准。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禅宗思想家——铃木大拙通过“看山三重境”(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以极具诗意的隐喻揭示了人类认知从执迷到觉醒的螺旋上升过程。

这一思想不仅是禅宗修行的核心路径,更对现代人突破思维局限、超越二元对立,打破世俗规矩和标签、重构生命认知具有深刻启示:

一、看山是山——深陷二元对立的“制度化牢笼”

第一重——看山是山,在日常中,人们往往依赖语言与概念标签,将事物简化为固化的标签(如“山”= 地理概念),背后是二元对立的思维预设(如成功/失败、好/坏和顺/逆等)。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和消费主义将这种二元对立制度化,而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例如,将人生目标简化为“买房/没房”、“结婚/单身;用“正能量/负能量”、“躺平/奋斗”标签化他人、道德审判他人。

这使得人们深陷二元对立的牢笼、被概念和社会赋予的规矩和标签所束缚,将他人定义的标准内化为自我认知(如“30岁必须成家”、“年薪百万才算成功”)。

二元对立不仅导致人们认知窄化,习惯于用“非此即彼”的思维评判事物,例如,简单地将“创业=成功或失败”,而忽视“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的中间状态。而且也使得人们情感割裂,将“快乐”与“痛苦”对立,试图逃避负面情绪,反而陷入“越逃避越焦虑”的循环。

人们要警惕“概念囚笼”和“标签化生存”,通过觉察和反思日常中的各种“标签”是否反映事实、是否与自己的内心冲突;

当人们不再依赖外部赋予的意义,打破世俗规矩和标签,转而通过自由选择和创造性行动定义自我时,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回归本真。

二、看山不是山——解构二元对立,孕育新的可能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人们开始意识到“山”和其它的概念一样,都是人为建构的,“山”不过是人类赋予的名称,其本质只是岩石、土壤、植被的聚合体;不同时代的标签、规矩和价值观也并不相同

例如,古代时,士农工商,知识分子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将“金榜题名=成功”。而在现代社会,企业家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人们更多地把“财富=成功”。

这时,人们便开始质疑二元对立的绝对性和概念的真实性。并进而追问:“自己”身上的各种标签和规矩是否也是他人建构的幻觉?

但人们若仅停留在“看山不是山”这一重,本质上是用否定代替思考,仍然被困在二元框架内。

例如,部分人在批判欲望后,走向极端的“无欲”,将“追求欲望=痛苦和烦恼”、“无欲=精神解脱”;部分人在意识到人生如梦幻泡影后,产生虚无感,否定积极努力和人生的意义,将“消极=觉悟”、“积极=执迷”;

正如“空“不是虚无,而是容纳万有的可能性。人生虽如梦幻泡影,但过程本身即意义。人们要在承认概念局限性的同时,保持对生命体验的开放性。

人们一方面要勇于质疑世俗规矩和标签,但不能仅是单纯的否定,而是通过在解构中锚定“存在本身”,找到新的价值锚点,孕育新的可能性;

三、看山仍是山——重构、超越二元对立

第三重——看山仍是山,重构、超越二元对立,在“现象”与“本质”间自由穿梭。既承认“山”的概念(方便标识),但又不执着于概念,直接体验“山”的存在本身(如山的风景)。

看山三重境启示我们:事物可以同时是“山”(现象)与“非山”(本质),无需非黑即白。 真正的智慧并非存在于概念切割中,而是在“见山还是山”的圆融境界。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概念,而是驾驭概念而不被其奴役。人们可以通过解构概念,发现更多的可能;通过重构,赋予其积极的意义。

正如尼采所强调的那样,假如人生没有意义,那就赋予它一个意义。

以维摩诘大居士为例,他对人生和欲望的态度与"看山三重境"的智慧高度契合。

维摩诘居家修行,家财万贯,但精通佛理。功名财富、爱情和求道三不误,被称为天下第一居士。

普通的修行者往往困于"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将情欲和物欲视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后,执着"空"境而逃避世俗。

维摩诘既意识到人生的虚幻性,但深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放下分别心、心不住色、也不住空,超越二元对立;

维摩诘既意识到欲望会带来烦恼、痛苦和焦虑;但又意识到人生即欲望,情欲和物欲和其它欲望并无本质的区别,放下分别心;欲望所带来的烦恼、痛苦和焦虑也是如来种;

维摩诘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日常即道场,持“借假修真”而非“不当真”的心态积极直面人生、将追求情欲和物欲所带来的烦恼和焦虑重构为修行精进的契机、从中炼就如如不动。在获得功名财富爱情的同时,在虚幻与真实的圆融中完成生命的觉醒,悟道得道,深得佛陀尊重。

“看山三重境"思想递进暗合大乘"真俗不二"的中道观:第一境困于俗谛,第二境偏执真谛,第三境圆融二谛。

现代人常困于“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根源在于停留在第二重境的“解构”,而未进入第三重境的“重构”。

不少企业和企业家将"失败"重构为"尚未完成的成功形态",例如,3M公司允许15%失败率的"创新容错机制"、企业家稻盛和夫将苦难看成是精进的机缘。

我们要意识到同一事物在不同维度并存多重属性,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接纳“亦此亦彼”、接纳“矛盾共存”,在“解构与重构”中突破标签束缚。

例如,“工作”既是“谋生手段”(第一重),也可能为“消耗生命或苦闷”(第二重),可以重构为“修行、培育灵感和能力的道场”(第三重)。

面对痛苦时,逃避痛苦(第一重),对抗痛苦(第二重)。接纳痛苦并重构为觉察对象,通过觉察来消除它,正念疗法证实客观观察痛苦可明显降低情绪消耗(第三重)。

以幸福为例,人们意识到“财富≠幸福”(第一重);但不否定“财富是生存的必须” (第二重);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忘精神追求,发现和珍惜当下的美好,实现人生幸福(第三重)。

以婚姻为例,人们不再陷入“必须永远甜蜜”的幻想(第一重),不困于“婚姻是爱情坟墓”的批判(第二重),而是在争吵与包容中觉知:“此刻的互动,正是婚姻的真实模样” ,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婚姻(第三重)。

铃木大拙的“看山三重境” 并非否定对立的存在,而是在对立中看见统一,在差异中体认共通。它揭示了现代困境的解药之一是从“非此即彼”到“即此即彼“。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高天洞察

高天洞察

有空一起聊聊科技、财经和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