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发现“四不像”,喝水时被困在池塘里,气定神闲四处游动

自然说动物 3周前 (04-19) 阅读数 23 #社会

“四不像”很多人都听过,但是真正见过的人却很少。

“四不像”是比较通俗的叫法,而它们真正的名字叫中华鬣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由于它们长相奇特,角像鹿、蹄像牛、头像羊、尾巴像驴,所以被人们称为“四不像”。

而就在不久前,厦门的同安区就发现了它的踪迹。

只不过它出现的方式有点尴尬。

这只被发现的中华鬣羚大概是因为口渴的原因,跑到了池塘里,然后上不来了,被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气定神闲。

好在被路过的群众发现,并报警求助。

接到求助的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便立即派工作人员赶往现场救援。

到达现场的工作人员先是对中华鬣羚进行安抚,然后通过绳索跟吊车成功将它捞上岸。

这只被救上来的中华鬣羚是一只成年鬣羚,看起来比较健壮,肩高在1米左右,毛色呈黑色,颈背部的鬃毛呈灰白色。

中华鬣羚在我国分布范围比较广,像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等地,以及华中、华南、华东地区的多个省份都有它们的踪迹。

它们跟中华斑羚一样,都是偶蹄目牛科分类下的动物,但两者分属不同,一个是鬣羚属,另一个则是斑羚属。

它们两者亲缘关系虽然比较近,但在体型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成年的中华斑羚肩高大概在65厘米左右,体重在22到32千克,而中华鬣羚的肩高大约是在1米左右,体重则是在85到140千克之间。

从这些数据的对比,就能看出中华斑羚的体型要比中华鬣羚要小很多。

除了体型大小的区别外,在形态特征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华鬣羚的四肢会比较粗壮也比较短,这样可以为它提供更强的支撑力,毕竟自身的体重摆在那,没有好的支撑能力可不行。

而且它的蹄部也比较宽大,这样就能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分散体重压力,防止陷入碎石或滑落。

斑羚的形态特征就恰恰相反,斑羚的体型本就比鬣羚要小,所以它不需要更强的支撑力来支撑它,纤细的四肢足够支撑它的重量。

况且,纤细的四肢能够提高它的敏捷性和爆发力,让它可以在岩石上和陡峭灌丛中快速穿梭、跳动。

在毛色上,鬣羚主要以黑褐色或者是红灰色,颈背部长有蓬松的灰白色鬃毛,并且与它的身体毛色呈现出鲜明对比。

斑羚就以灰褐色为主,四肢颜色较浅,颈背部没有鬃毛。

中华鬣羚在食物链中可以说是处于较低的位置,是众多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

但是在面对危险时,它们并没有特别的自我保护方式,只能通过自己的四条腿拼命奔跑来躲过捕食者的追捕。

所以,它们通常生活在海拔1000-4400米的森林中,这些地方要么地形陡峭,要么地表被乱石覆盖。

这样就能够对捕食者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减缓捕食者的追捕速度,然后再凭借自身优势灵活且快速地躲避捕食者的追捕。

而且,这样的生活环境也能够为它们提供足够的树叶、青草以及菌类等食物。

这种奇特的动物,在以往可不太常见,相关的新闻报道也很少。

但是在近几年,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有关它们的新闻报道。

就说今年,除了这次发现被困的中华鬣羚之外。在2月、3月也都分别在云南的临沧市和青海的兴海县发现它们的踪迹。

去年1月和8月的湖南、广东两地也记录到它们的行踪。

这一条条的观测记录,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果由多显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自然说动物

自然说动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