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半,上圣堂”——上海民俗文化节热闹开场

中国文化传媒网 1天前 阅读数 1 #推荐

三林老街水上花舫巡游    三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供图

日前,第十二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启幕。祈福仪式、民俗文艺巡演、非遗展示与体验等活动在浦东新区三林镇崇福道院、三林塘老街和前滩公园巷同时展开,让这一承载着古镇地域文化特色的庙会,以更多元丰富的姿态走进生活。

“三月半,上圣堂。”三林塘圣堂庙会自明代有之,那时,北到杨思老街、南至三林老街,绵延三里,商贾云集,被称为“三林十景”之一。2013年,上海三林塘圣堂庙会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届庙会以“承文脉商韵,兴海派风华”为主题,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消费理念,通过“文化+”模式激活城市活力,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和多元化消费场景,力求让民俗火起来、消费热起来。

当天,崇福道院的传统祈福礼仪展示、撞钟仪式拉开了活动序幕。道院内,书画名家泼墨挥毫,还有庙会表演、太极展示和戏曲专场活动,好不热闹。三林老街则化身沉浸式水韵剧场,构建起“水陆游线+非遗演艺”的多维体验空间。水上,有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技、轻鸢剪水的皮划艇体验;街上,民俗表演“八仙过海”“倒骑毛驴”等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看。“这种民俗盛景,孩子们平日里很少看到。它让我们窥见过去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感受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人间烟火气。”一位观众说。

编钟奏响江南丝竹经典曲目《老六板》,拉开了专场音乐会的序幕。三林是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办公室所在地,《欢乐歌》《行街》《东滩晨曲》等曲目以丝竹为媒,带领观众穿梭于江南水乡。

与丝竹专场音乐会相呼应的,是前滩公园巷的“海派文化时空交响”活动。人们身着华服演绎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三林舞龙队携百米金龙如游弋,夜光龙狮在暮色中闪耀璀璨霓虹,主舞台上还轮番演绎国风民谣、太极……漫步在摩登与古韵交织的前滩公园巷,人们纷纷感慨:“古老的民俗文化历久弥新。”

旧时,三林塘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三月中旬恰值农忙前夕,庙会为当地乡民买卖农具、农副产品等提供了一个周期性、临时性的集贸空间。后来,圣堂庙会改名为“三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更是以加强城乡物资交流、振兴地方经济为宗旨。今年的民俗文化节延续这一传统,将消费与民俗相结合,在前滩公园巷构建“文化+消费”融合生态圈,将传统市集升级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民俗体验空间。

前滩公园巷作为浦东新区首条周末常态化步行街,自开业以来,以“滨江轻质生活目的地”为特色,和相邻的晶耀前滩与前滩休闲公园等共同形成“Mall+街区+滨江公园”的独特商业形态,打造快慢皆宜的松弛巷式商业街区。

活动当天,钱家滩路上,60多个商家齐聚一巷,游客或参与体验传统工艺制作过程,或在餐食摊位一饱口福,或在文创衍生摊位前驻足。逛累了,还可以在“书香上海”流动书房里休息。节庆期间,这里还不时上演各种民俗文化表演,形成多元文化消费空间。

通过创新消费场景,上海民俗文化节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深度融合,在承续地方历史文化与传统民俗精髓的同时,结合当代民众审美需求,积极融汇现代文化新元素,实现了整合联动与创新发展。春日“流量”成为消费增量,成为浦东文旅发展的新亮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国文化传媒网

立足文旅行业,面向社会文化,为用户提供文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