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留学ENG特辑 | 手作传心意 汉服载神话:重庆城科学子的文化破壁之旅
当汉服的广袖轻抚过康河的柔波,当艾草清香氤氲在异国的厨房,参加微留学ENG项目的城科学子们正以创新之姿,架起跨越山海的文化桥梁。他们身着汉服演绎东方神话,手作青团解码节气智慧,更将传统手工艺品化作公益纽带,让中华文化在互动体验中绽放鲜活光彩。从康河畔的飘逸衣袂到慈善义卖中的巧思匠心,这群"Z世代"的文化使者以自信之态,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融合与温度的中国故事。
汉服为舟载神话:
从羞涩到自信的文化使者
学员们身着汉服亮相英国剑桥,以传统服饰为纽带,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之美。飘逸的衣摆与剑桥的古典建筑交相辉映,他们漫步河畔、泛舟碧波,将东方韵味化作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吸引众多当地民众驻足拍照。
首次在异国展示汉服,许多同学坦言“既兴奋又紧张”。他们特意准备了“哪吒”主题钥匙扣,用英语向路人讲解这位中国神话少年的故事。“起初担心语言不够流利,但看到外国朋友对汉服纹样和哪吒传说感兴趣,我越讲越自信!”一位参与者分享道。
学员们通过现场展示、互动问题,将哪吒“敢于突破”的精神与汉服承载的中华美学娓娓道来。夕阳西下时,康河的柔波映照着这群年轻文化使者的身影,这次经历不仅让他们克服了语言障碍,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文化传播的使命感。
青团揉出文化根:
在互动中深化文化理解
清明时节的厨房里,艾草粉的清香混合着欢声笑语,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活动正在展开。重庆城科学子与外国友人围坐一堂,手把手教学传统青团制作。揉捏面团、包裹豆沙,翠绿的艾草团子不仅承载着春天的气息,更传递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亲人的思念。
“艾草象征新生,红豆代表牵挂。”同学们用英语向外国朋友讲解青团的寓意,并结合手势演示制作技巧。从清明踏青习俗到寒食节文化,生动的互动让语言不再是障碍——当外国友人成功捏出第一个青团时,现场响起掌声与欢笑。
一颗青团成为打开文化对话的“钥匙”。重庆城科学子通过分享传统节日习俗,将文化记忆融入生活化的体验,有参与者感慨:“用美食和行动解释文化,比单纯讲述更打动人心。”这场跨越国界的厨房对话,不仅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温度,也让同学们领悟到:文化传播无需繁复,真诚与互动便是最好的桥梁。
手作架起连心桥:
从“中国手艺”到“世界心意”
为了让外国朋友能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手工的魅力,重庆城科学子与外国友人共同用扭扭棒制作仿古风格绒花,并在纸鸢上绘制古风团案。参与者们发挥创意,将现代材料与传统艺术结合,完成的作品既有东方韵味又充满个性。
活动的最后,同学们将亲手制作的扭扭花、纸鸢以及折扇、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售出,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英国心脏基金会(British Heart Foundation)和当地儿童慈善机构。这一举动赢得广泛赞誉,许多路人主动慷慨解囊,既为收藏东方艺术品,也为支持公益事业。“没想到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品能卖得这么好,既传播了文化,又帮助了他人,特别有成就感!”一位同学表示。
微留学大成长:
语言破壁与身份觉醒的双重收获
本次活动通过美食体验、手工创作等生动形式架起跨文化沟通桥梁,不仅让当地民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鲜活魅力,更助力学员们实现多维成长。在实战演练中,学生们突破语言壁垒,从最初腼腆怯场到主动运用英语讲解文化精髓,显著提升了国际沟通能力;通过与外国友人的深度互动,他们从对方对中国传统技艺的赞叹中重新认知文化价值,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认同感。
正如带队教师龚宇梦所言:"文化不仅可以是博物馆的展品,也可以是流动的、可触摸的生活。真正的文明互鉴无需宏大的叙事,真诚的互动自能润物无声。"
这场跨越国界的对话,不仅让中国青年在破除语言壁垒中重拾文化根脉,更以"小而美"的实践印证: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被凝视,更在于创造联结、传递善意。当年轻一代学会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用创意赋能传统,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终将在这样的破壁与融合中绵延生长。
(传媒中心/陈忠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