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的亲侄子,两人都在北京住了几十年,为何从未见过面?

赵静澜阿 2天前 阅读数 4 #推荐

【前言:】

“你的哥哥在北京,你应该邀请他嘛!”

1959年8月29日,李敏和孔令华在中南海举行婚礼,毛主席亲自主持他们俩的婚礼,在拟定邀请嘉宾名单时,毛主席对李敏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里的“哥哥”,就是李敏的堂哥、毛主席的亲侄子:贺麓成。

本来李敏的婚礼,应由贺子珍主持,因一些缘故,贺子珍不能前来,于是,毛主席提议贺麓成来参加李敏的婚礼,算是对贺子珍的一种安慰。

最终,贺麓成还是未能出现在李敏婚礼上。因他所在的部门电话很难打,李敏打了几次都没能找到他。

直到毛主席去世,贺麓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大伯父,然而,此时的毛主席已闭上了双眼。

贺麓成和毛主席同在北京生活几十年,两人的住处离得也比较近,他要见毛主席并不难,为何从未见过面?难道是他不想见大伯父,还是有什么隐情?

【母子团聚,再次永别】

1952年,17岁的贺麓成,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

毕业后,姨妈贺子珍问他:“是工作,还是报考大学?”其实,贺麓成在心里早有了主意,毫不犹豫地回答:“学技术,为祖国将来的电气化服务!”

贺子珍满意地点点头,鼓励道:“好!老老实实学点真本事。”看着这个与妹妹贺怡有些相似的亲外甥,她的眼里有了泪花。

贺子珍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争年代。

1935年4月,时任红军独立师师长毛泽覃在瑞金指挥突围时,壮烈牺牲。

消息传来,贺怡来悲痛万分,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她饱含热泪,一遍遍抚摸着孩子的小脸蛋,多么舍不得孩子离她而去!

为了保住丈夫的血脉,她毅然把刚出生不久的贺麓成寄养在群众家里,而后,几经辗转,送回江西老家的一个亲戚家里抚养,为了掩人耳目,孩子取名贺麓成。母子这一别就是14年。

毛泽覃牺牲后,贺怡怀着仇恨与悲痛,长年奔波多地,出生入死地下工作。1940年,在韶关不幸被捕。

被捕时为了不落入敌人魔掌,贺怡把一枚金戒指吞入肚子里,以图自尽,结果非但没死,反而遭到严刑毒打,导致胃部严重下垂。

出狱后,贺怡奔赴延安,做胃部切除手术,取出了那枚让她受尽折磨的金戒指。手术前,按规定,手术必须亲属签字。

那时,贺子珍在苏联,毛主席去看望贺怡,并在手术单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这张充满了兄长厚爱的手术单,贺怡一直珍藏在身。

在延安,毛主席也一直关心着这个侄子,希望贺怡抚养好孩子,并送了一根鹿茸。不久,贺怡托人将鹿茸送往永新老家。

为了保护革命后代,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年幼的贺麓成对此毫不知情。

1949年8月,永新解放。小麓成已是14岁的少年,他和其他村里的孩子一样,跑出去欢呼迎接解放军。

一辆吉普车开进村口,走下来一位30多岁的短发女子,一眼看去十分干练。

村里人听到车子声音,都出来张望,亲戚家看到贺怡的那一刻,知道这一天还是来了,忙叫住贺麓成:“麓成,她就是你日思夜想的亲生母亲!”

看着眼前女子笑着向他招手,贺麓成感觉是那么的陌生,又是那么的熟悉。突然,他鼻子一酸,哭喊着扑进贺怡怀里,母子俩抱头痛哭了一场。

母子团圆,皆大欢喜,乡亲们都为贺麓成感到高兴。贺怡带着儿子返回了吉安,那一段时间,是贺麓成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母亲的陪伴,让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贺怡虽已找到了孩子,但她想到了姐姐失散多年的“小毛毛”,多么希望姐姐也能像她一样,母子团聚,幸福大团圆。

于是,贺怡动了念头,准备去帮姐姐找孩子,在寻找过程中,一场车祸夺走了她的生命,当时,贺麓成也被压昏在车下,第二天醒来,发现母亲倒在血泊里,他怎么哭喊也喊不醒来。

贺麓成只享受了三个月的母爱,就与母亲永别了,每每想起这段回忆时,他都忍不住流下泪来。

【牢记家规,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贺怡的死,改变了贺麓成的命运。贺子珍闻讯后十分悲痛,当即将小麓成带回上海治疗、抚养。

从此,小麓成在贺子珍和舅舅贺敏学的悉心照料下健康成长,贺子珍常常教导他:

“一,不要背父辈的牌子,要像普通孩子那样生活,不要讲是什么人的孩子;二,要努力学习知识,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也就是这两条,成了贺麓成一生去信守的准则。

在上海中学读书时,贺麓成穿着朴素,默默努力学习,很少出去玩。要是家里来客人了,为了安心读书,他会到一个不起眼的小储藏室躲起来。

贺麓成确实争气,高中毕业后,又考上了上海交大。大学里,他更是低调做人,刻苦努力学习,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国家每月发的22元助学金,除了维持生活外,还会寄5元钱出去,给当初抚养自己的老家亲戚。

在中学,大学,贺麓成都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着,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在填学生登记表时,只写父母“早已亡故”,“贺麓成”这个名字,一直被他用到老。

1956年,交通大学毕业,考取了当时最难考的留苏研究生,贺敏学听闻喜讯,激动地说:“我们家出状元!”

那一年,21岁的贺麓成去了北京。

【哪怕身处困境,绝不透露身份】

到北京后,贺麓成进入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没想到,一年后,因时局变化,未能出国读书。

同年,他被组织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地对地”导弹,就这样,贺麓成穿上军装,成了一名军人。

1958年,一身戎装的贺麓成来到钱学森麾下,当了一名助手。

至从来到北京的那一刻,毛主席就知道有这么一个优秀的侄子,一直很想见见他。

但贺麓成一直不想见毛主席,他牢记家规,不想借伯父的光,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想靠努力证明自己。毛主席得知他的意愿后,也就由他去了。

唯一最有机会见到大伯父,还是在1959年,李敏结婚的时候,然而,那个时候的贺麓成,刚接触研究导弹,是他最忙的时候。

于是,便有了开篇的一幕,李敏打了好几次电话,都没能找到他。贺麓成也因此失去了见毛主席的机会。

1961年,贺麓成终于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导弹工程师,在那些年,他翻译了近百万字的导弹技术资料,拟制的图纸多达几十本,甚至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导弹控制方案。

1964年6月,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可以说,贺麓成是功不可没的。

当毛主席得知我国中近程导弹获得成功而欢喜时,他不知道的是,亲侄子是这一成功的大功臣。

在那个特殊时期,贺麓成依旧埋头在一堆资料、数据中,在这大动乱的时刻,他就躲进小房间里专心研究导弹理论。

然而,贺麓成无论再怎么小心,还是受到了“审查”,他默默地承受着磨难。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没有亮出“毛主席亲侄儿”的身份。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在拟定亲属守灵时,李敏提到了贺麓成。他才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大伯父。

1980年,国防部五院评高级职称,贺麓成的职称证书印的是“001号”,他是除钱学森那一代外,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新一代航天专家。

最为可贵的是,“001号”是靠他自己努力争取来的,没有沾伯父的光,他终于做到了,实现了对姨妈的承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直到1983年,民政部门为毛泽覃发烈士证书,组织部通过贺麓成所在单位通知他去领取,真实身份才被曝光,足足隐藏了48年!

有一天,一位老干部和贺麓成对坐在一起,看到报纸登载列宁的一个亲侄子一生默默地做着技术工作。

放映列宁电影时,还会站在普通群众中排队买票,老干部深有感慨道:“贺麓成,你就是这样的是人。”

曾有一些朋友跟他开玩笑:“贺麓成,你有这么大一块招牌,怎么也不去沾点光,把自己弄成和我们老百姓一样。”

听完这话,贺麓成却认真地说:“父辈是父辈,我是我,我不应该沾这个光。”

无论填什么登记表,贺麓成都会这种关系隐去,他觉得,填上这种关系,就有可能脱离群众,也会为难组织,何必这样?

曾有记者去采访,看到贺麓成的家,还住在一栋杂居的旧楼房里,忍不住问:“你的住房怎么这样挤。”

贺麓成说:“这就可以了。”原来,他以前住的地方,长时间没有煤气,一住就是20年。现在他已经很知足了。

【结语:】

贺麓成退休后,他从积蓄里拿出一些钱帮助江西来家引种黑梨,脱贫致富。参加不少公益活动...他的愿望是做一个普通人。

晚年的他,把儿子恢复了本姓——毛,以此纪念自己的父亲和大伯父。

1985年,贺麓成接受家乡的邀请,回到湖南韶山参观,触景生情之余,提笔写下:父母忠贞留胜迹,儿为四化奔旭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赵静澜阿

赵静澜阿

赵静澜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