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破例设双常务副校长 两位院士共治释放什么信号?

孤舟野渡 6天前 阅读数 3737 #历史

2025年4月的未名湖畔,一张北大内部会议照片引发热议

——主席台上竟坐着两位常务副校长!一位是满头银发的医学泰斗乔杰院士,另一位是新上任的化学家张锦院士。

这打破了中国高校沿袭20余年的“单一常务副职”传统,连隔壁清华的老教授都感慨:“北大这回又走在前头了!”

1969年寒冬,宁夏海原县一户农家添了男丁。

谁也想不到,这个在窑洞里啃土豆长大的娃娃,56年后会成为中国顶尖学府的“二把手”。

张锦的求学路写满艰辛:每天徒步8公里去镇上中学,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1987年考上兰州大学时,他背着母亲缝的粗布被褥,坐了整整28小时绿皮火车。

在兰大化学系,这个西北汉子创造了“三无奇迹”——无背景、无经费、无实验室,硬是靠捡废旧仪器完成硕士论文。

2000年进入北大时,他连北京地铁都不会坐,却用20年时间把纳米材料研究做到世界前沿。

2019年当选院士那天,他正在深圳给研究生改论文,接到通知只说了一句:“帮我订今晚回银川的票,该给老父亲上坟了。”

凌晨4点的北大医学部,总有一盏灯亮着。

这是乔杰院士的办公室,桌上摆着三台电脑:一台处理校务文件,一台分析医学数据,还有一台连着试管婴儿实验室的监控。

这位61岁的生殖医学专家,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却保持着每周三台手术、五堂授课、七场会议的节奏。

外人很难想象,这位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奠基人,年轻时差点因身高不足被医学院拒收。

1米58的她,靠垫着板凳完成第一台手术,如今带出的博士生个个是行业顶梁柱。

2025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主任后,她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早上在基金委开会,中午飞上海参加学术论坛,晚上回北京主持医学院招生会议。

北大这次人事调整,在高校圈投下“深水炸弹”。

要知道,全国42所“副部级”高校中,同时设两位常务副校长的不足5所。

更罕见的是,两位都是院士——这相当于给北大这艘“学术航母”装上双引擎。

看看北大的家底就明白为何需要双核驱动:全校49个一级学科,覆盖文理医工农全部门类;深圳、珠海、威海三大校区横跨中国;年度科研经费超200亿,比某些省份全省教育投入还多。

乔杰主抓医学部和综合管理,张锦分管深圳校区和前沿学科,这种“一文一理、一北一南”的配置,恰似给巨轮配上精准的导航系统。

北大的破例之举,折射出中国高校发展的深层变革。

十年前,大学领导多是行政管理出身,现在清一色换上学界大牛:清华校长是物理院士,浙大书记是材料学专家,而北大这次直接把两位顶尖学者推上管理前线。

这种转变背后有组数据支撑:近五年,院士担任高校主要领导的比例从37%升至68%;“双一流”高校中,90%的常务副职具有院士头衔。

正如教育部某位退休司长所说:“现在拼的不是谁管得好食堂,而是谁抢得到大科学装置。”

未名湖南阁的办公室里,张锦院士的书架上摆着三样东西:宁夏老家的黄河石、学生送的纳米材料模型,还有乔杰院士转赠的手术刀模型。

这两把“钥匙”,一把打开基础科研的奥秘,一把解开生命密码的难题。

或许这就是北大敢为人先的底气——让最懂学问的人,管最该管的事。

评论列表
  •   铃铛  发布于 2025-04-14 18:18:45  回复该评论
    乔杰院士只是管北大医学部的,张锦院士才是真正的常务副校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孤舟野渡

孤舟野渡

娱乐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