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流产被骂惨,已婚流产没人管?为什么还这样!
女人(图与文无关)
1、同是流产,为何总有两套评判标准?深夜的妇产科走廊永远在上演人间真实。
左边诊室传出护士的叹息:“年纪轻轻没结婚就流产,以后怎么嫁人?”
右边病房里,刚经历第三次清宫术的已婚女士蜷缩在床,丈夫正和医生商量:“流干净就行,我们还等着要儿子呢。”
人们似乎默认了某种荒诞逻辑:未婚女性的子宫是公共财产,流产等于损坏“他人财物”;已婚女性的子宫是丈夫的私有物品,怎么处置都是“家务事”。
这种区别对待撕开了最赤裸的真相——社会在意的从来不是女性健康,而是女性身体究竟归谁所有。
未婚流产被架上道德火刑架时,人们举着“自爱”火炬照亮的其实是父权社会的焦虑:这个子宫还没打上专属标签,它的失控会动摇男权继承的根基。
而已婚流产遭遇的集体沉默,恰恰印证了婚姻的本质是产权转让仪式。
就像买了房的业主有权随意装修,当女性戴上婚戒,社会就默许了丈夫对妻子身体的“合法处置权”。
女人(图与文无关)
2、藏在“为你好”背后的千年枷锁老一辈常说:“姑娘家流产伤的是自己身子。”
可这话换到已婚女性身上,就好似时件小事,不伤身体一样!
当传统观念把女性价值绑定在婚育市场时,所谓的“身体损耗警告”,不过是维护交易公平的温馨提示。
而更隐秘的控制,其实都藏在那些“善意提醒”里。
教育女孩“流产影响嫁人”,本质上是在强化“身体是婚恋筹码”的规则;劝说孕妇“为家庭忍一忍”,实则是把子宫改造成家族传承的流水线。
这两种规训就像硬币的两面,婚前用贞洁绑架选择,婚后用责任禁锢自由,最终都将女性困在“身体必须服务男性需求”的牢笼里。
那些指责未婚女性“不检点”的人,和催促已婚女性“赶紧生二胎”的,往往是同一批人。
他们真正恐惧的,是女性意识到身体自主权与婚姻状态无关,是每个女人都可能觉醒——我的子宫,从来不属于任何男人。
女人(图与文无关)
3、撕掉标签,把身体主权还给自己在妇科诊室听到过最动人的对话,是护士对犹豫的未婚女孩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能不能承受。”也对焦躁的丈夫说过:“手术签字必须本人确认,妻子才是第一决策人。”这些细节像锋利的手术刀,正在慢慢切开黏连千年的性别枷锁。
真正的进步从承认双重标准的存在开始。
当女性看清“流产污名”本质是身体物化,就会发现那些道德绑架根本站不住脚——子宫不是婚前需要保鲜的商品,也不是婚后必须开工的机器。
它的主人永远只有一个,就是女性自己。
改变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未婚姑娘不必因流产陷入自我贬低,你的价值不由婚恋市场定价;已婚女性不必为反复流产忍气吞声,婚姻契约从不包含身体使用权转让条款。
记住所有医疗决策的核心应该是“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觉得我该怎么做”。
女人(图与文无关)
作者介绍:
欧小希,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带你体会世间“人情冷暖”。
喜欢请在下方点赞、分享、收藏和评论。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