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背后的三座靠山,一位去世、一位瘫痪,身份都不一般
许家印,一位从河南农村走向数千亿财富巅峰的地产大亨,他缔造的恒大帝国一度庞大无比。然而,这座高楼终究未能承受住市场的狂风,轰然倒塌,留下巨额债务和无数烂尾楼。
恒大塌了,许家印被抓。但曾助他崛起的“贵人”们,命运却是天差地别:一位全身而退,一位亏损百亿,而一位,最终走上死缓审判台。他们都干了什么?为何结局如此不同?
香港援手第一站
许家印的崛起之路,香港资本界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中首位重量级人物便是被尊称为“彤叔”的郑裕彤。这位白手起家的新世界发展创始人,凭借其在珠宝和地产界的深厚积累及广泛人脉,早已是香港商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时间回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来袭。彼时恒大正值高速扩张期,激进拿地导致资金链紧绷,负债累累。许家印急需资金续命,四处求援。正是郑裕彤,这位经验老到的投资者,看中了恒大在内地拥有的庞大土地储备潜力。
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对内地经济发展的信心,特别是在中国政府推出经济刺激政策后,郑裕彤判断恒大尚有救活的价值。他联合科威特投资局、德意志银行等机构,向恒大注资逾5亿美元,这笔钱如同一剂强心针,将恒大从悬崖边缘拉回。
这笔输血直接促成了恒大于2009年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天,郑裕彤亲自前往现场为许家印站台,场面风光无限。这次合作,无疑是恒大从一家地方房企走向全国性巨头的关键一步。
郑裕彤的投资获得了丰厚回报。然而,他并未久留,随着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显现,彤叔提前将恒大股票高位清仓,赚得盆满钵满,全身而退。2016年,91岁的郑裕彤离世,并未卷入恒大后来的风暴。
大刘:重仓恒大的香港老手陷落
紧随郑裕彤之后,另一位与恒大深度捆绑的香港富豪浮出水面,他就是以投资风格凶悍著称的“大刘”刘銮雄。华人置业的主席,在股市和地产界纵横多年,尤其擅长捕捉投资机会。大刘与许家印的交集,始于郑裕彤离场之后。
恒大在持续扩张中依然对资金有着巨大需求。刘銮雄凭借其对内房股的看好以及与许家印建立的良好私人关系,开始大举投资恒大。他通过多种方式购入恒大股票,前后投入的资金高达一百多亿港元,成为恒大仅次于许家印的第二大股东。
初期,这项投资为刘銮雄带来了账面上的浮盈以及可观的分红。他和许家印的私交甚笃,据说大刘颇为看重许家印的“义气”。
然而,投资的风险远超预期。随着疫情爆发,内地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恒大的债务危机全面引爆。尽管有传闻称其家人曾劝其尽早止损,但大刘或是碍于情面,或是心有不甘,未能及时撤退。
最终,恒大股价暴跌,刘銮雄投入的上百亿港元几乎化为乌有。这笔投资不仅让他蒙受了巨额损失,也可能对其本已欠佳的身体状况造成了影响。曾经的“兄弟情”在商业世界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银行金库的总阀门:一位体制内大佬的坠落
不同于两位香港的商业大亨,许家印背后还有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来自内地金融系统:刘连舸。这位曾执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之一)大权的重量级人物,手里掌握着恒大得以维系其庞大债务的关键命脉。
恒大总计高达两万多亿的负债中,银行贷款是绝对的大头。一个注册资本相对有限的民营企业,能够从国有大行获得如此天文数字规模的授信和贷款,其中所需的内部便利和审批流程,绝非寻常可比。这背后往往需要金融机构内部关键人物的“放行”甚至“推动”。
刘连舸在中国银行行长、董事长任内,正是恒大债务急剧膨胀的高峰期。据公开披露及相关信息指向,在他的权力范围之内,恒大获得了大量的贷款支持。没有银行体系内部人士的“配合”,恒大不可能将金融杠杆玩到如此极致。
然而,恒大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大厦最终坍塌。牵连甚广的债务危机也暴露了隐藏在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刘连舸也未能幸免。
2023年,他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官方通报中明确提及了违规放贷、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等罪名。
2024年初,刘连舸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与郑裕彤的安然无恙、刘銮雄的惨重亏损相比,刘连舸是将自己彻底搭了进去,付出了最为惨烈的代价。
许家印与郑裕彤、刘銮雄、刘连舸这三位人物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借助资本、关系和体制内力量构建巨大商业泡沫的图景。郑裕彤在恒大初创并迈向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本跳板。
刘銮雄在恒大扩张期给予了后续的资金支持。而刘连舸则像是打开了银行这个巨大金库的大门,让恒大得以疯狂吸取资金,突破了常识的界限。
回过头看,许家印能爬那么高,靠的是这三座“靠山”的钱和资源。郑裕彤给了他第一桶金,刘銮雄撑了他中期扩张,刘连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贷款。没有他们,恒大早倒了。
每个人在这场资本大戏中都有各自的算盘:郑裕彤追求纯粹的商业回报并全身而退。刘銮雄在回报之外可能夹杂了私人情谊,最终却蒙受了巨额损失。而刘连舸,则是在权力寻租与金融腐败的道路上彻底迷失,最终付出了自由乃至生命的代价。
潮水退去,他们或早或晚,都被卷入了不同的命运旋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