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挂镜头是否会成为手机影像革命的催化剂?

机智猫 3天前 阅读数 31 #科技
手机的体积,已成为了影像能力的短板。

受限于机身厚度与重量,手机厂商在传感器尺寸、镜头焦段等方面的升级空间已经捉襟见肘,手机影像技术的军备竞赛已逼近物理极限。

既然内部空间有限,厂商们推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外挂镜头。在3月份的MWC上,小米展示了一款概念产品: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最近,vivo又为即将发布的X200 Ultra准备了一个“巨炮”级的外挂镜头,将手机影像卷到了外设战场。

其实好几年前,电商平台就出现过不少的第三方手机外挂镜头,如今手机厂商自己都开始纷纷入局,这到底是营销噱头,还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呢?

丨用“外挂”突破物理限制

要说手机厂商推出的外挂镜头,小米和vivo都不是首款,十年前索尼就发布了一款名为ILCE-QX1的外置镜头,虽然能够实现更优的成像效果,但因仅支持WiFi连接导致传输延迟较高,还容易断连。糟糕的使用体验,注定成为昙花一现的产品,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为了降低延迟,小米在自家的模块化光学系统上使用了LaserLink光通信技术,传输速度可达10Gbps,加上磁吸式悬挂和触点连接,在解决了可用性之后,再来探讨成像效果才有意义。

这个镜头配备了M4/3画幅,1亿像素传感器配合f/1.4大光圈,进光量达到了传统1英寸手机的两倍。

vivo的增距镜则是采用了开普勒光学结构,3组13片高透玻璃镜片在200mm焦距下仍保持F2.3光圈,其光学素质已接近入门级微单镜头。

称其为“增距镜”,也是因为它的主要能力就是能够将X200 Ultra的等效焦距从85mm提升到200mm。还可通过算法实现800mm(35倍)甚至是1600mm(70倍)变焦,真正实现望远镜级别的拍摄能力。

这颗带有蔡司小蓝标的镜头,搭配vivo X200 Ultra,能在演唱会等场景拍摄出媲美相机的照片。从官方放出的样张来看,用1157mm超长焦段仍然能拍出王心凌专属霸总画质。

用手机拍,不仅能第一时间分享到朋友圈,在拍摄时还能调用手机的算法进行实时降噪,包括诸多AI美化功能,对出片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这种 “硬件外挂+软件协同” 的模式,不仅能提高手机影像的画质上限,还能在拍摄中提供更多的玩法。

小米光模块相机样张(图源:影视飓风)

手机外挂镜头的出现,既是厂商应对物理极限的无奈之举,也是探索移动影像边界的勇敢尝试。既然受限于体积,那就拿出一套“外挂当眼睛,手机做大脑”的协作模式。这套方案调和了手机“既要轻薄又要画质”这个看似无法解决的矛盾,既延续了计算摄影的算法优势,又弥补了光学硬件的先天不足。

丨在专业与便携之间摇摆

那么,外挂镜头真的有那么好吗?其实不然,它最大的争议就在于便携性。比如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的厚度约30mm、重量达100克,安装后虽说比传统卡片机要轻,但仍然需要额外的收纳包携带,不像手机直接揣裤兜里就行。

vivo增距镜同样如此,虽然官方暂时还未公布尺寸和重量,从宣传图已经可以预料重心会前倾,可能影响手持拍摄的稳定性。更关键的是,外挂镜头需搭配专用保护壳使用,还有脚架、转接环等一大堆配件,几乎没有什么便携性可言了。

小米光模块相机样张

日常街拍时外挂镜头的“存在感”会成为手机拍摄的负担;但在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场景中,相信大家更愿意为“拍到”牺牲便携性,这的确是一把双刃剑。

特别是演唱会,一般都是复杂的暗光环境,比如小米的M4/3传感器在夜景、室内等场景下表现远超手机内置镜头,其16档动态范围甚至能捕捉到0.3lux的微弱光线(如演唱会舞台、博物馆等)。此时,外挂镜头可替代卡片机,成为随身携带的高画质解决方案——演唱会一般都不允许携带相机入场,外挂镜头+手机的组合,可能是最优解。

另外,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外挂镜头提供了专业级光学素质与焦段选择(比如vivo的200mm长焦),且无需携带多台相机/镜头。无论是喜欢打鸟的生态摄影师,还是街拍爱好者,都可通过外挂镜头快速切换广角与长焦,拍摄出更高画质的照片。

只是多数普通用户对这类产品的需求较弱,内置多摄的旗舰机已能满足日常拍摄,外挂镜头更多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丨高端玩具还是大众消费品?

除了便携性,价格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目前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和vivo的增距镜都没有公布售价,预计售价将控制在2000元以内,这已经相当于一款中端手机的定价了。加上与之搭配的超大杯手机,整套设备价格直逼微单。

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外挂镜头的适配性较差,小米光学模块的磁吸触点设计仅支持小米15系列,vivo增距镜也只能与vivo X200 Ultra搭配使用,都预示着它们只能1:1匹配使用,未来是否适配更多机型还存在变数。加上一些算法和系统功能的限制,别说第三方品牌,就连自家的其他机型可能也很难得到适配,如此一来,用户的换机成本也会随之提高。

所以,我认为手机的外挂镜头对于特别看重影像能力的人群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他们愿意为“决定性瞬间”支付溢价,无论是把手机+外挂镜头作为长枪短炮的备用机,还是预算不够入手相机,又想要拍出高质量照片的摄影爱好者,都是这套方案的潜在用户。

但是对于更多普通用户,大家更倾向一键出片,外挂镜头的操作复杂度可能会劝退多数人。再加上各家的影像旗舰已经很强了,覆盖多数日常需求完全没问题,外挂镜头更多是拍摄的仪式感,而非刚需。

不只是小米和vivo,包括真我等厂商也都推出了自家的外挂镜头,这已然成为影像旗舰的差异化卖点,它肯定不是噱头,而是影像技术突破物理极限的必然产物。只是目前仍然只会是少数摄影极客的选择,成为极限夜景、超长焦等特定场景的扩展配件。

而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是否选择外挂镜头,就取决于你是否愿意为1%的决定性瞬间,额外支付99%的成本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机智猫

机智猫

好产品会让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