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显示泰国人对地震高度关注!对“建筑安全”仍心存担忧

环球热点站 1周前 (04-09) 阅读数 0 #国际

泰国强震后的不安:72%民众渴望预警,但建筑的秘密比想象中更深4月6日,泰国北部发生强烈地震,震感波及曼谷。这场突如其来的震动,不仅让泰国人体验了一场惊魂,更在平静的社会水面下激起涟漪,引发了关于建筑安全和灾害预警体系的大讨论。  Suan Dusit Poll和NIDA Poll两家民调机构几乎同时发布的调查结果,如同两颗重磅炸弹,将这场地震的余波推向了舆论的浪尖。一、数字背后的不安:民众的恐慌并非杞人忧天

数据冰冷,却直击人心。Suan Dusit Poll的调查显示,高达84.91%的泰国民众关注了此次地震,其中89.11%的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这说明,地震的冲击力远超想象,它不仅撼动了大地,更撼动了人心。  更令人不安的是,48.83%的受访者表示对自身安全和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感到担忧,这并非简单的恐惧,而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79.43%的民众因为关注新闻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比如开始关注地震知识,检查家中的安全隐患等等,这说明地震已经切实地影响了泰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安全意识。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更深层次的担忧,隐藏在民众对建筑安全性的评价中。二、高楼大厦的隐忧:信心指数背后潜藏的风险NIDA Poll的调查结果则更直观地揭示了人们对建筑安全的焦虑。在曼谷,68.09%的受访者对各种建筑的牢固性表示担忧。 这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它意味着,在繁华都市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这并非是对所有建筑的泛泛而谈,而是指向性的担忧。

调查显示,民众对不同类型建筑的信心程度差异巨大。  相对而言,民众对百货商场、宗教场所、酒店、私立学校和写字楼等建筑的安全性信心相对较高,信心指数在40.38%到53.12%之间。  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建筑通常有更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更完善的维护体系,也可能因为这些建筑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相对较好,公众的直观感受较为安全。然而,当谈到政府住宅和政府办公场所时,民众的信心指数骤降,分别只有51.3%和51.07%表示有信心。  这其中,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质量问题,更可能涉及到政府在建筑监管、预算分配和工程质量上的问题。  民众对政府建筑的信心不足,反映出的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以及对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担忧。三、预警系统的困境:效率与精准度的双重挑战除了建筑安全,预警系统也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NIDA Poll的调查显示,59.47%的曼谷居民对预警系统的效率表示担忧。 这并非空穴来风。  在这次地震中,预警系统的响应速度和信息准确性都受到了质疑。  许多人表示,地震发生后才收到预警信息,预警信息与实际震感强度也存在差异,这使得预警系统的作用大打折扣。快速、准确的预警系统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环节。  Suan Dusit Poll的调查显示,高达72.18%的民众希望政府能够建立一个快速、准确的灾害预警系统。  这反映出民众对政府在灾害应对能力方面的期盼,也凸显了完善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四、国家议程的缺失: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预防更令人担忧的是,灾害风险意识的缺乏。  45.1%的受访者希望将灾害问题纳入国家议程。  这说明,泰国在灾害预防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仅仅依靠事后的补救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将灾害预防和管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五、通往安全的道路:多方合力,共筑防线泰国的地震,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泰国在建筑安全和灾害管理方面的不足。  要提升民众的安全感,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建筑安全监管,提高建筑抗震标准,加大对老旧建筑的改造力度,提升预警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企业需要提高建筑质量,严格遵守建筑规范;公众需要提高自身的防灾意识,学习地震自救知识。这场地震,敲响了警钟。  72%的民众渴望一个更完善的预警系统,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安全问题,建立起一个更完善、更有效的灾害预防和管理体系,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让民众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拥有更多安全感。  未来,需要更全面的评估,更严格的监管,更有效的预警,以及更强烈的公众参与意识,才能共同构筑起抵御自然灾害的坚固防线。  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将担忧化为希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环球热点站

环球热点站

聚焦国际热门话题,解读全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