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张学良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谈话中直言:毛泽东我没见过
2012年3月20号,纽约搞了个挺特别的拍卖活动,卖的是一堆跟西安事变有关的机密资料。
在那批拍品里,2号东西特别吸引眼球,这是一份毛泽东和彭德怀一起写的密信。他们作为红军的头儿,给张学良发了封电报,提议两边联手,拿起武器保卫国家。
这封信是中共和张学良开始书信交流的头一遭,也标志着毛泽东和张学良之间故事的起始。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他们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两党的主要推手,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毛泽东和张学良肯定很熟。但实际上,虽然他俩书信交流了不少次,但从来都没面对面见过。
1991年,张学良在接受一个美国记者的访问时,记者好奇地问他有没有和毛泽东打过交道。张学良听后,脸上闪过一丝遗憾,直截了当地说:“我其实没见过毛泽东。”
张学良一直心里惦记着毛泽东这位中共的领头人,但遗憾的是,两人一直没能见上面,这成了他一辈子都放不下的心事。
毛泽东和张学良之间,到底有啥样的故事呢?一开始他们是对手,但后来张学良对毛泽东的感情变了,成了知己。这种转变,是怎么让西安事变发生的呢?
【毛主席与张学良】
1936年春日里的上海,哥伦比亚路上有家法国风味的咖啡馆,中共的秘密党员董健吾和刘仲华,坐在一个安静的小包厢里,手里拿着咖啡,一口一口慢慢品尝。
没多久,包房门吱呀一声开了,张学良和李杜将军两人站在门口。这次碰头,全是张学良在背后张罗的。
不久前,董健吾给张学良赠送了一套精美的瓷器。为了表达谢意,张学良在董健吾要走的时候,特地在家里摆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
吃饭那会儿,张学良就问董健吾有啥需要帮忙的。董健吾试探着说,只要副座能让大家不打内战,一起抗日,他就觉得特别满足了。
张学良连连应允,稍微想了想,接着问道:“有没有什么个人的小愿望呢?”
董健吾瞧出张学良心里还惦记着那瓷器的事儿,于是就不再客气地推脱了:
我有三个正上小学的孩子,其中一个是我亲生的儿子,另外两个是孤儿,现在都在我这儿养着。如果有可能的话,我特别想送他们去苏联学习,以后好为国家做点贡献。
这个事儿不难,张学良爽快地就答应了,还一直记在心里头。
没过多久,张学良的老战友李杜将军计划前往苏联,想把以前的部下召集回来,一起回东北打鬼子。张学良心里惦记着自己以前答应过的事,于是就给董健吾打了个电话,约他到一家咖啡店碰头。
张学良问道:“我琢磨着,能不能让李将军帮忙把你们的三个娃带到苏联去,你们觉得这样行不?”
董健吾觉得这个计划挺不错,张学良一听,二话不说,掏出一张十万法郎的支票。
我负责支付三个孩子去国外的所有开销。
事情商量好后,四个人就各奔东西了。张学良后来也没再听说,董健吾收养的俩孩子,一个叫毛岸英,一个叫毛岸青。
过了五十八年,一位东北的史学专家去看望张学良。他们聊起往事,专家跟他说,张学良以前资助过的两个孩子,其实就是毛泽东的娃。
张学良咧嘴一笑,心里挺高兴的,说:“真没想到,我还能给毛泽东帮上个小忙。”话里带着不少惋惜和感叹。
张学良早就特别佩服毛泽东,早在1935年,他心里就对毛泽东充满了崇敬,就像望着高山那样敬仰。
在那个时候,国民党内部对毛泽东的评价相当不佳,中央社更是极力地诋毁他,用“狰狞又可怕”这样的词汇来形容。
在蒋介石精心构建的信息茧房里,张学良对毛泽东的认知有限,最初只将其视为一个棘手的对手。然而,这一状况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出现后发生了改变。
【劝说蒋介石】
1930年的时候,斯诺跑到东北去做采访,就这么碰上了张学良。他们俩一见面就特别投缘,后来关系越来越好,成了铁哥们。
由于工作的关系,斯诺内心充满了热情和探索欲。到了1935年,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件胆大的事儿:那就是前往陕北,亲自去采访毛泽东。
斯诺把这事儿跟张学良说了,张学良一听就表示支持,还帮斯诺顺利去了陕北。
第二年,斯诺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来到了陕北。他找了个挺朴素的窑洞,跟毛泽东等共产党的头头们坐下来好好聊了聊。
回到西安,斯诺兴高采烈地跟张学良讲起他见到的毛泽东。他说,那毛泽东真是让人印象深刻。斯诺把见到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学良,言语间满是激动。张学良听着,眼里也闪烁着兴趣的光芒,显然被斯诺的描述深深吸引了。
“他并没有中央社所宣传的那样可怕,更不是什么所谓的‘共匪’!”
斯诺情绪激动,对中央社的那些诋毁行为很生气。
张学良没明确表态,斯诺不由得叹了口气,他诚恳地劝张学良去跟毛泽东见个面。斯诺真心觉得,那位中共的领头人物,传说里能给中国指条明路的人,值得一见。
他绝对能帮你尽快重返东北,给你的老帅讨回公道!
斯诺的一番话,直接说到了张学良心里头最不愿提起的伤心事。
1928年6月份,日本关东军搞了个大动作,在皇姑屯把张学良的老爸张作霖给炸死了。过了整整三年,张学良他自己也遭遇了不幸,他儿子被日本特务给害了。这国仇加上家恨,让张学良对日本人那是恨得咬牙切齿。
就是这股深深的仇恨,让张学良铁了心要站在蒋介石那一边,打算利用他的力量来打日本鬼子。
然而,蒋介石心里压根儿就没想着抗日,他一心想着找个大法子,拦住那条让他整天提心吊胆的红流。
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做法十分不满,眼瞅着外面有敌人虎视眈眈,咱们中国人咋能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互相打斗呢?
我觉得不必急着去剿灭共产党,他们也是咱中国人,咱们之间为啥要打来打去的呢?坐下来好好聊聊,不也挺好的吗!
张学良立场清晰,可蒋介石还是倔强地守着老一套,非得说“要想对外强硬,家里得先稳住”。
蒋介石为了稳住张学良,就给了他一个美好的承诺:说只要三个月内解决掉共产党,咱俩就一块儿去打日本鬼子。
张学良觉得蒋介石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了:“你根本搞不定共产党,灭不掉的。”
蒋介石被惹毛了:
你这么说有啥根据?是觉得我不行吗?
张学良直接说道:“我们支持的人没他们支持的人多,就是这么简单。”
蒋介石依然固执己见,这让张学良心里挺不是滋味:我本来是真心实意想帮他一把的,但后来我发现,我错看他了。他一旦拿定主意,就很难再让他回头……
蒋介石靠不住,那还能信谁呢?张学良心里琢磨起了毛泽东。
张学良对毛泽东之前没咋深入了解,但听了斯诺一说,他明白了,毛泽东这人特别有眼光,心里还装着整个国家。再说那红军,国民党围追堵截得那么狠,他们还是能够突出重围,这足以证明毛泽东是真有两把刷子。
打那以后,张学良心里头就特别想和毛泽东见上一面。他琢磨着,要是能像斯诺那样,跟毛泽东坐在窑洞里头,两个人好好聊聊该多好啊。聊聊怎么团结起来,一起抗日救国,也谈谈咱们国家的前途,还有咱们民族以后该往哪儿走。
然而,张学良的这个心愿始终没能如愿以偿。
华北那边出了大事后,日本对中国动手更快了,到处打仗流血,国家被搞得四分五裂,整个局势眼看就要垮掉。要是大家还不团结起来,一起对抗,那国家没了,种族灭了,可就真完蛋了!
张学良为了拯救国家和百姓,琢磨着怎么跟红军搭上线,想让国共两边别再自个儿打自个儿,得一块儿对付外敌。
张学良和毛泽东的心思撞到一块儿了。打从1936年1月起,两边就悄悄派人联系上了,还搞了个电台,方便随时商量军事上的事儿。为了保密,他们还特地给主要人物定了些接头暗号。
从那以后,毛泽东和张学良开始频繁地打交道。在给彭德怀发电报时,毛泽东也提起过:
王以哲每天都会发很多电报,我跟张学良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
毛泽东和张学良之间的情谊日益深厚,他们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1936年4月6日,随着一阵阵有规律的“嗒嗒”声响,一封署着毛泽东和彭德怀大名的秘密电报,悄悄送到了张学良部将王以哲那里。
针对“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议题,电报中列出了五项关键协议。这一消息对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颗震撼心灵的“重磅炸弹”。随后,周恩来将代替毛泽东,携手李克农一同前往延安,与张学良深入商讨救亡图存的重大事宜。
4月9号那天,张学良如约而至,他们在清凉山脚下一个天主教堂碰了头。这两个能左右历史走向的大佬,聊得那叫一个投机。
他们聊到晚上九点多,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的凌晨,最后两人商量出了个大概,就是得“停下内战,一起抗日”。共产党负责在外面给蒋介石施加压力,而张学良呢,就在里面劝蒋介石。
从“劝”这个字就能瞧出来,张学良心里头还对蒋介石存着念想。可他压根儿没想到,蒋介石这人就跟他的名字一样,倔得跟头牛似的,任凭他磨破了嘴,说干了喉咙,人家愣是一点儿没动摇,甚至还狠狠撂下狠话:
要是我发现我手底下的人跟共产党有勾结,那绝对饶不了他们,直接就得严惩,绝不手下留情!
张学良急得要命,但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在这时,从陕西保安寄来一封信,让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我没有见过毛泽东”】
毛泽东亲笔提笔,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张在当前的内战与抗战抉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他也满怀期望,希望张能深刻考虑中华民族在历史转折点的未来走向。
赶紧下决定,别让西北的军队再打了,同时把这个意思告诉蒋介石,两边都派代表出来,商量下怎么停战抗日,具体条件得谈清楚。
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张学良心里更加有底了。经过好几次的交谈和接触,他深深觉得,毛泽东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尽管他俩还没见过面,但心里已经像是老朋友一样,啥都聊。不管是为国家还是为自己,张学良都觉得,绝对不能辜负毛泽东这份真诚又热烈的期待。
12月7号一早,张学良又琢磨着去跟蒋介石聊聊,结果这次,俩人直接杠上了,吵得不可开交。蒋介石火冒三丈,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扯着嗓子就喊:
即便你用枪指着我的脑袋,威胁要了我的命,我也绝不会动摇我的剿共决心!
张学良火冒三丈,眼瞅着这局面,跟老蒋好言相劝是没戏了,得来点狠招才行。
那天下午,张学良很快就给中共中央拍了电报,叫叶剑英来西安商量重要的事情。不过呢,当时中共中央那边没琢磨透张学良是啥意思,就这么错过了好好聊聊的最好机会。
12月9号那天,张学良拉着杨虎城又去劝蒋介石,结果又被他狠狠骂了一顿。过了三天,这俩人实在是受不了了,就搞了个“兵谏”,把蒋介石给扣了下来,这就是西安事变的开始。
同时,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接到了张学良拍来的电文:
我们为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鬼子的利益,豁出去了,现在已经把蒋介石他们给扣下了。你们有啥好主意,赶紧告诉我们。
一直没收到回音,张学良心里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又和杨虎城一块儿发电报给中共中央,请求派个代表来西安,“一块儿商量下大事”。
毛泽东他们一看电报,简直惊呆了。他们压根儿没想过,张学良会这么果断,一句话不吭就直接把蒋介石给扣押了。
那天晚上,中央立刻给张学良发了电报,问他是不是真把蒋介石给扣下了?
听到肯定的回复,毛泽东立刻行动,火速召集了会议,发布了一系列十万火急的命令。
过了五天,一架特别的飞机慢慢在西安落了地。周恩来满脸疲惫,他马不停蹄地先去了张学良的住处,然后又去了止园别墅,和张学良、杨虎城两人私下聊了聊。经过一番沟通,他们三方都达成了共识。
12月23号那天,双方坐下来开始正式谈判。经过好多轮的商量和讨论,西安事变这事儿最后总算是以和平的方式给解决了。
尽管这次“武力劝谏”的事情顺利结束,没闹出什么大乱子,但毛泽东和张学良从头到尾都没碰过面。
从那以后,张学良被关了五十多年。这期间,他不但没能再和毛泽东碰面,就连上战场打日本鬼子都成了奢望,真是命运弄人啊。
1991年,在纽约的时候,张学良接受了《美国之音》的访问。采访的人问他:“您有没有和毛泽东见过面呢?”
张学良略带惋惜地说:“我跟毛泽东还没见过面呢。”
现在,他九十岁高龄了,五十多年光阴转瞬即逝,回想起和毛泽东、周恩来他们一起奋斗的日子,感觉就像昨天一样清晰。
那段被关起来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等他好不容易重获自由,外面的世界早已大变样,一切都不同了。他心心念念想见的那个人,却再也见不到了。
因此,张学良在晓得自己以前不经意间给毛泽东的儿子伸过援手后,心里头别提多高兴和宽慰了。这事儿,在他那较为凄凉的晚年里,算得上是少有的几个乐子之一。
说实话,张学良不仅特别佩服毛泽东,跟邓小平那也是老相识了,心里头一直惦记着。就在邓小平病重那会儿,张学良赶紧给红军送去了好多药品、炼乳还有棉军装,这些东西可真是救了邓小平的命啊。
说来也怪,张学良和邓小平竟然从未谋面。不过,这事儿并不影响他们在彼此心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毛泽东赞誉张学良为“咱们民族的英雄”,邓小平心里一直记着张学良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恩情。
在张学良结束幽禁生涯后,他迎来了自己的首个生日。这时,邓颖超受邓小平的委托,为这位爱国将领送上了一份贺电,表达了对他的祝福与问候。
张学良心里头乐开了花,他明白这是共产党的大人物在给他送祝福,还记挂着他呢。这种感情,不管隔了多久,多远,都那么真心实意。至于说两个人见没见过面,这时候早就不是啥大事儿了。
结束的话:到这里,咱们就聊得差不多了。总的来说,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说的全部内容。希望这些分享能给你们带来点启发或者帮助。咱们就此别过,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交流。再见啦!
这么说吧,毛泽东和张学良没能见上一面,其实也挺让人觉得有点遗憾,但这种遗憾里头又带着点特别的美。
说实话,咱们这肉身活在世上,总会被各种环境限制,有时候真由不得自己。但要说心灵和灵魂层面的沟通,那可就不一样了,完全没有啥阻挡。
毛泽东和张学良,两人都具备那种冲锋在前、心系国家的伟大情怀。正因如此,他们才能从原本的敌对立场,转变为并肩作战的伙伴、深交。通过一封封书信的交流,他们逐渐扭转了局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相隔很远,但心里明白对方在想啥,这不就是一种很浪漫的事儿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