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毁三观的“480元半只鸡”事件,别让智商税喂饱了商家
有时候,价格不只是数字,而是一场心理游戏。
一盘480元的半只鸡,能让人掏钱,还吃得津津有味?
上海某家高级餐厅就做到了。
更绝的是,这鸡居然“喝牛奶、听音乐”长大。
当顾客质疑这是否属实时,服务员直接卡壳:
“我也没见过,反正供应商是这么说的……”
这一幕被拍下,迅速冲上热搜。
官媒科普:鸡压根消化不了牛奶,吃了只会营养不良。
这场看似荒诞的“高端餐饮秀”,本质上是什么?
——是专坑有钱人的新型智商税。
套路1:给普通食材套上“仪式感”
仪式感,是“溢价”的灵魂。
上海某餐厅推出“冰灼牛舌”,整个流程繁琐得像在做实验:
先在烤盘上加热一小碗昆布汤。
牛舌在汤里煮至八分熟。
然后迅速放进冰块里冷冻。
最后搭配秘制小酱汁端上桌。
4小片牛舌,258元。
某西餐厅推出“漂亮饭”:
薄如蝉翼的虾肉铺在盘子上,点缀几颗鹌鹑蛋和几片菜叶。
分量少得让人怀疑人生。
138元,吃完完全不够塞牙缝。
高档中餐厅,2200元的套餐:
“脆皮鸡”只给客人一小片,整只鸡被服务员们当员工餐吃了。
一小碟麻婆豆腐,200元。
两片皮蛋,100元。
仪式感越重,定价越高。
吃的是什么?是服务员用镊子摆出来的精致感,是营销赋予的“尊贵感”。
但这些菜,本质上就是平价食材+花式表演。
套路2:造新词,把普通东西包装成“奢侈品”
“索菲亚庄园”咖啡,1800元一杯。
“日式烧鸟”,3串西葫芦21元,3串包菜15元,一顿饭轻松飙到378元。
“分子料理”、“古法窖藏”、“情绪价值”……
你听不懂?
听不懂,才是高端感的来源。
商家深谙此道,只要造个新词,就能让你觉得:
“这东西一定很高级!”
而真相是,换个名字,普通食材也能身价翻十倍。
套路3:摆盘玄学,价格全看艺术感
贵价摆盘的公式:
“盘要大,量要少,空的地方放根草。抹点酱,撒点渣,实在不行放朵花。”
视觉体验大于食物本身——
一个198元的慕斯蛋糕,拿货价45元,只是冷冻后再解冻卖给你。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400元一碗的“高端螺蛳粉”,其实是速食螺蛳粉+几只普通罗氏虾。
日本料理店里常见的海草、芥末章鱼、鹅肝、小甜品……
低价预制菜,摇身一变,就成了“匠心手作”。
说白了,你掏的不是食材钱,而是氛围钱、故事钱。
把钱花在这些营销套路上,才是真正的“消费降智”。
贵=好吗?还是在贩卖阶层幻觉?
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凡勃仑效应”——
商品越贵,反而越受欢迎。
商家精准拿捏心理:
价格越高,越能显得自己“高端”。
价格越高,越能让人产生“阶层认同”。
价格越高,反而会让消费者自我安慰——“这么贵,应该值得!”
于是,一部分人愿意为“伪稀缺”买单。
用一顿饭的价格,换一丝“与普通人不同”的优越感。
但现实是,
花1800元买一杯咖啡,你不是贵族,只是冤大头。
别让智商税定义你的消费自由
那位质问“鸡到底有没有听音乐、喝牛奶”的顾客,拆穿的不仅是商家的谎言,
更是一场消费主义的骗局。
当480元的半只鸡变得“合理”,
当1800元的咖啡成了“常态”,
人们失去的不仅是钱包里的钱,更是选择的自由。
真正的奢侈,从不是天价标签,而是对溢价故事的免疫力。
食物,本该是生活的慰藉,不是商家切割阶层的利刃。
真正的美食,不在米其林餐厅,而在那些烟火气十足的街头摊位。
那碗深夜回家时的热腾腾挂面,比任何一盘“高级摆盘”都更有灵魂。
吃饭,不该是智商税的盛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